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医院IRCCS的Francesco Saia医学博士及其同事在《JACC:心血管介入》期刊报告称,在一项回顾性分析中,研究人员无法明确区分瓣中瓣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术(TAVI)后采用强化抗栓治疗是否会影响患者一年后的结局。
针对既往外科或经导管生物瓣膜的瓣中瓣介入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为5.6%,而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者为7.5%(风险比HR 0.499,95%置信区间CI 0.182-1.371,P=0.178)。
然而,作者指出,与SAPT组相比,DAPT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0.6% vs 4.6%,P=0.031)。Saia团队表示,由于事件数量较少且SAPT组包含两例操作相关卒中,DAPT组卒中减少的发现需谨慎解读。"在排除这两名患者的敏感性分析中,抗栓治疗对卒中的影响不再显著。"
如预期,DAPT相关出血风险有所增加(9.8% vs 3.7%,P=0.050),但主要源于轻微出血增多,两组在严重出血方面无差异(HR 0.776,95% CI 0.172-3.504)。"DAPT患者的大多数出血发生于术后最初几天,此后发生率较低且组间相当,"作者写道,"这些结果与POPULAR TAVI试验一致,表明DAPT具有可接受的风险特征。"
对瓣中瓣TAVI后采用DAPT的关注源于生物瓣膜衰竭再干预相关的较高血栓风险;相比原生瓣膜疾病常规TAVI后确立的SAPT方案,DAPT是降低瓣膜血栓风险的强化方案。
DAPT组的一个有利发现是:瓣中瓣TAVI术后一年的平均跨瓣压差保持稳定,而SAPT组中位值升高2 mm Hg(P=0.005),这一微小但显著的差异值得关注。
"尽管本研究结论尚不明确,但大量早期衰竭瓣膜证实瓣中瓣患者对此类事件更易感,且SAPT治疗患者显著的压差升高提示亚临床瓣膜血栓可能是潜在机制,"作者写道。他们补充道:"但需通过CT扫描系统评估亚临床血栓以验证此假设。"事实上,仅三分之二患者接受了术后一年超声心动图随访。
该观察性研究基于2008至2023年10个中心的数据,比较了113名SAPT使用者(主要为术后一年单用阿司匹林)与165名DAPT患者(中位持续6个月,几乎均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研究排除了口服抗凝剂治疗及接受同种异体瓣膜植入的患者。
DAPT组年龄高于SAPT组(81岁 vs 78岁),胸外科医师学会评分显示手术风险更高(4.7% vs 4.2%),同时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例显著失衡(42.4% vs 5.3%)。瓣中瓣TAVI采用自膨式与球囊扩张式瓣膜混合实施,DAPT接受者更可能使用球囊扩张式瓣膜(50.3% vs 27.4%)。
两组在衰竭瓣膜类型(主要为支架牛心包装置)及瓣膜失效机制(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方面无差异,经导管瓣膜(如CoreValve和Sapien 3)占比不足2%。术后DAPT组平均跨瓣压差较高(17 mm Hg vs 14 mm Hg,P=0.001),而中重度瓣周漏发生率相当(3.0% vs 0.9%)。
作者承认存在选择偏倚和混杂因素等研究局限,并警告缺乏独立事件裁定。Saia披露曾从雅培、美敦力、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和波士顿科学获得讲课费及顾问委员会费用,并担任爱德华兹生命科学的指导医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