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中年血小板活性的简单血液检测,未来或能帮助识别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人群,提前数十年实施可能的预防性治疗。
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学术医疗中心)的格伦·比格斯阿尔茨海默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与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共同领导的研究表明,早在中年阶段,血管功能障碍中的血液凝固过程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标志物存在关联。
血管功能障碍指血管无法正常运作的病理状态,诱因包括异常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及年龄增长等。该病症虽被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症的风险因素,但其深层作用机制长期未明。
由比格斯研究所和纽约大学主导的研究团队揭示了其中一项关键机制——血小板聚集,即血小板(微小血细胞)形成血栓的生理过程。
科学家们具体证实,中年人群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相关的脑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及磁共振成像(MRI)标志物存在直接关联。这一突破性发现对疾病早期诊断及在衰老进程中(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显现前多年)开发新型疗法具有深远意义。
"鉴于血小板易于通过血液获取,未来或可将其纳入中年常规筛查体系,用以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实施针对血小板相关炎症的预防性干预措施,"神经病学教授、比格斯研究所创始主任、该研究高级作者苏达·谢沙德里医学博士表示。题为《血小板聚集与中年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参与者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标志物的关联》的研究论文已于11月4日发表在《神经病学》期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