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对同一组学龄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结果着实令人关注:早期使用平板电脑竟会使孩子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还会增加他们的屏幕时间。这一发现,无疑为我们敲响了关注孩子成长环境的警钟,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项研究。
研究揭秘
这项研究开展得严谨又细致。研究人员对加拿大新斯科舍省315个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进行了三次访问,分别在2020年孩子3岁半时,以及2021年和2022年。他们详细询问家长孩子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还深入了解孩子丰富多样的情绪行为表现,诸如孩子在洗澡或睡觉时的状态等细节都在询问范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在疫情期间进行的。那段特殊时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屏幕前花费的时间都大幅增加。即便处于这样特殊的背景下,研究结果依然可靠有效。这是因为,即便疫情肆虐,孩子们依旧在平板电脑上投入了不少时间。此次研究直接证实了平板电脑使用与干扰自我调节技能发展循环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以往很多研究都未能达成的,其独特价值不言而喻。研究数据显示,当孩子在3岁半时平板电脑使用时间增加了75分钟,到4岁半时,他们在一天中其他时间的愤怒或沮丧情绪竟增加了22%。一年后,这些孩子的平板电脑使用时间每天又增加了约17分钟,这些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
危害剖析
学龄前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那可是至关重要的阶段,是他们学习应对负面情绪,像沮丧和愤怒等情绪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通过各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互动,去学习认识情绪,并学会采取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
然而,过多使用平板电脑却会严重干扰这一关键过程。过多接触平板电脑,会大大延迟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当孩子感到不安时,他们不再尝试依靠自己去处理情绪,而是习惯性地依赖屏幕时间来安抚自己。这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过多使用平板电脑,导致孩子情绪处理能力延迟;能力延迟后,孩子愈发依赖屏幕来安抚自己;而这种依赖又带来更多的愤怒和挫折感;最终,孩子为了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又进一步增加屏幕时间。在这样的循环中,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受到极大负面影响,这对于他们未来形成健康、成熟的情绪管理模式极为不利。
应对之策
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应对建议。首先,家长应尽量推迟向幼儿引入屏幕技术,这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不谋而合。要着重关注孩子的体育活动、互动游戏和优质睡眠,减少孩子久坐不动面对屏幕的时间。
在具体措施方面,许多学龄前儿童习惯在YouTube上观看视频,家长可以巧妙调整账户设置,让一个视频结束后不会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限制屏幕时间,引导孩子每次只专注看一个视频。在一天的重要时刻,比如用餐时间和睡前,一定要果断移除屏幕,避免屏幕干扰孩子正常的生活节奏以及亲子间宝贵的交流。家长还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则,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屏幕使用习惯,比如禁止在晚餐桌上使用手机。正如研究人员所说,这对成年人来说或许颇具挑战,但孩子更需要家长明确地告诉他们何时该停止使用屏幕,家长在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屏幕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过度屏幕时间对学龄前儿童存在诸多不良影响,而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屏幕。真心希望家长们能高度重视孩子的屏幕使用问题,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助力孩子情绪调节能力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们都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快乐茁壮成长。
相关科普知识:
- 学龄前儿童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奇妙阶段,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如同生机勃勃的小树苗,不断茁壮成长、发育。他们的学习能力超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情绪方面,开始逐渐察觉到不同的情绪感受,但还不具备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他们需要通过与外界的亲密互动、生活中的各种多彩体验,去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个阶段的经历和学习,就像基石一样,对他们未来的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除了减少屏幕时间,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至关重要。体育活动能让孩子的体质像小老虎一样强壮,提高身体协调性;互动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如小鸟般灵动、沟通能力如桥梁般稳固,还能提升社交技巧;优质睡眠则如同给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充电,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身体的茁壮成长。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精心制定适合孩子的生活计划,让孩子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