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治疗(ICT)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已成为过去二十年癌症治疗的革命性突破。然而许多患者对该疗法无反应,免疫逃逸性("冷")肿瘤导致的耐药性机制仍不明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杰出医学教授Scott Lippman指出:"识别可能的无应答者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精准ICT、开发更有效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由Lippman领导的多机构团队在《胸部肿瘤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9号染色体短臂(9p)缺失是导致ICT耐药的核心机制。该区域包含17个编码I型干扰素(IFN-I)的基因,其缺失会引发免疫微环境"荒漠化"。研究显示,9p缺失导致CXCL9/10趋化因子水平锐减,而这些分子是吸引活化T细胞至肿瘤部位的关键信号。
通过整合3个大型基因组数据集、76种细胞系、38种肿瘤类型及两种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研究团队发现IFN-I缺陷通过抑制CXCL9/10表达,显著降低肿瘤浸润T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特别是IFNε亚型的缺失,与肿瘤特异性效应T细胞缺失直接相关。全基因组分析证实,9p是实体瘤中最常发生纯合缺失的染色体臂,这种选择性缺失揭示了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进化适应机制。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树突状细胞疫苗(DC疫苗)。该疫苗通过工程化改造的树突状细胞直接激活下游CXCL9/10通路,在9p缺失小鼠肿瘤模型中成功重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院长Steve Dubinett强调:"该疫苗通过单细胞分辨率揭示了肿瘤内在I型干扰素信号对免疫激活的分级调控,为治疗免疫冷肿瘤提供了创新策略。"
目前,该疗法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突破不仅揭示了CXCL9/10调控的全新分子维度,更标志着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进展。下一步将开展针对9p缺失患者的DC疫苗临床试验,评估其治疗效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