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培养工艺、质量控制和监管标准的优化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病毒载体产品与其他生物制品类似,可能具有复杂的开发路径。开发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发现与设计开始,期间筛选不同载体构建体;优势产品随后进入体外和体内测试,以验证概念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具前景的候选产品最终推进至临床试验,并实现新疗法上市。
制造与检测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开发项目的需求会随时间演变。早期仅需少量研究级材料即可满足需求,但后续需要逐步增加材料数量,同时质量要求将日益严格。因此必须以终为始进行战略规划,确保制造活动为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多项考量可助力简化临床转化路径:首先需确定载体系统,腺相关病毒(AAV)和慢病毒是最常用平台。针对AAV还需考虑血清型选择;其次需确定包装质粒来源(现成库存或定制生产);第三需选择载体生产方法(贴壁或悬浮培养)并明确所需生产规模。如后文所述,制造策略常需动态调整。为避免不必要的中断,另一关键考量是确定临床试验所在地——不同国家监管要求存在差异。此外应尽早确定用于临床放行的最终产品分析方案:根据临床阶段和试验地点,放行检测方法可能需开发验证或确认,且分析方案将决定测试所需产品量(含稳定性测试),进而影响临床可用剂量。
以下章节将深入探讨部分关键考量。
从贴壁培养向悬浮培养的工艺转换
研究级AAV生产通常采用贴壁细胞(如HEK293T细胞系)在组织培养瓶中进行。小批量生产可使用培养皿或T型瓶,大规模生产则采用滚瓶或堆叠瓶。
相比之下,临床及商业化规模的大批量生产多采用悬浮培养,即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HEK293细胞。悬浮培养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因其更易扩产并顺利过渡至商业化生产。生物反应器中的悬浮培养还能提供更优的过程控制,降低污染风险,且无需添加血清,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避免使用动物源材料的监管导向。
多数病毒载体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需从贴壁转向悬浮生产。此时需在合适的缩小模型中评估载体生产效率。尽管可能误认为培养瓶产量可预测生物反应器产量,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同:两者采用不同细胞系(HEK293T vs HEK293),生长条件(培养基、细胞生长曲线等)存在差异,纯化策略也不同——小规模纯化通常仅包含裂解和澄清步骤(偶加梯度超速离心),而大规模纯化主要依赖层析技术。
贴壁培养具有单位体积成本低、产量高的优势,能经济高效地快速获取载体材料,但需使用动物源材料且难以扩产。悬浮培养虽避免动物源材料且更易扩产,但需投入生物反应器等设备及配套培训。开发过程中可战略性结合两者优势。
鉴于贴壁培养产量高、周转快,适用于快速生成多种构建体进行功效筛选(如体外概念验证和体内功效研究)。虽然贴壁培养无法预测悬浮大规模生产的绝对产量,但能评估相对产量(构建体间比较)。因此可快速低成本地筛选出优势候选构建体,实现设计测试-修改-再测试的迭代,大幅节省在生物反应器阶段进行比较的时间与成本。当构建体设计最终确定或缩小至少数候选时,可在摇瓶中进行小规模工艺优化,或直接进入小型生物反应器开展上下游工艺优化。
需特别说明:尽管贴壁系统生产的载体材料可用于体内研究甚至临床,但考虑到固定床生物反应器也是生产选项,毒理学研究应采用能代表最终临床批次的材料。若临床批次采用悬浮培养,则毒理学批次也应使用相同系统。根据FDA《2020年基因治疗IND申请的CMC信息指南》,监管机构通常将贴壁转悬浮视为重大工艺变更,可能触发可比性研究需求——因该变更可能改变产品质量属性(且涉及动物源材料使用)。若毒理学批次与临床批次的产品特征差异过大,将难以区分产品自身毒性与工艺残留物影响。至少需关注粗残留谱(宿主细胞DNA、宿主细胞蛋白等)、最终滴度及完整衣壳百分比的差异(注意后者也可能因纯化方法不同而波动)。
综上,贴壁工艺适用于早期构建体筛选,但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建议在开发早期转向悬浮培养(假设临床材料将采用该方法),以避免可比性研究或重复毒理学试验。
管理"质量控制税"
所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均需通过广泛的质量控制(QC)检测,以确认安全性、鉴别、纯度、效价和含量。CGT产品批次规模通常较小,材料极为珍贵——单批AAV产品可能仅够2-3名患者使用(取决于临床适应症和剂量)。
部分QC检测需数毫升样本,无菌检测等则需特定数量小瓶(少于100瓶取10%,101-500瓶取10瓶)。考虑到临床放行通常需约25项独立QC检测,检测所需总量相当可观。此外,稳定性研究(受持续时间、检测方案及测试点数量影响)、过程检测、留样、分析方法开发验证及参考物质留存等其他QC用途也将消耗大量材料。
总计约20-25%的产品批次将用于QC目的,业内俗称"质量控制税"。该"税"导致可用于临床的材料减少,可能引发临床材料不足而延误患者治疗的风险,使样本分配规划更为复杂——如前所述,可能有25项以上放行检测,若分配不当,仅放行检测就可能消耗超过25个小瓶。
可通过以下策略降低"质量控制税":基于风险的检测(减少非关键过程检测频次)、样本优化(最小化样本体积、分装小瓶检测,需经方法验证确认)、正交检测(应用平台知识减轻检测负担)、样本混合(合并同类样本)。另可使用代表性批次(如工程批次)进行方法验证及保持时间研究。
稳定性测试亦可优化:平台工艺生产的产品,稳定性数据可在项目间共享;采用括号法(仅测极端条件)、风险评估减少时间点、或运用矩阵法——当同产品多批次生产时,可用实验设计原理缩小特定批次的测试条件(需提前制定计划)。
需注意:所有策略均需监管机构参与。最佳实践是在检测前与监管顾问讨论策略。在充分风险分析基础上,或可减少QC检测项目,但这不能预设。监管机构可能接受策略建议,但必须提前沟通。最终,无通用解决方案。"质量控制税"管理取决于检测方案、产品浓度、患者剂量/灌装体积及临床试验设计,目标是通过战略性物料使用管控产品消耗。
考量美国与欧盟标准差异
在总体要求上,美国与欧盟对CGT产品的监管存在共性,但各有具体指南。
美国要求遵循《美国药典》(USP)及FDA 21 CFR Part 211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发布系列CGT领域指南文件(如《2020年基因治疗IND申请的CMC信息指南》),为工艺文件和产品检测提供框架。
欧盟标准类似:需遵循《欧洲药典》(Ph.Eur.)、欧盟GMP附录1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先进治疗医药产品指南》(含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专项文件)。
尽管美欧指南大体相似,但关键差异可能导致符合美国标准的产品无法直接获欧盟批准(反之亦然)。主要差异之一是欧盟要求"合格人员"(QP)全程参与生产。其他差异包括:原材料认证标准、环境监测标准、批记录内容与格式、质量体系要求。欧盟放行检测必须采用符合欧盟标准验证的方法,且生产需包含风险管理计划及附录1合规证明。
企业常在初期聚焦单一市场后拓展全球。例如,美国标准生产的产品可申请欧盟批准,但需大量追溯合规工作:首先需QP介入审计;经风险评估与差距分析后,可能发现以下差异:
· 设施相关差距:洁净室分级与文件需符合附录1的污染控制策略;暖通空调及环境监测数据需按欧盟警戒限/行动限重新分析;环境监测计划需重做。
· 分析方法需按欧盟标准验证(验证评审),可能需全面重验证。
· 无菌保证策略需强化,培养基灌装方案需按附录1要求修订。
· 原材料文件需完善(如需提供TSE/BSE声明),可能需追溯供应商审计;需制定完整风险管理计划。
· 产品标签需按欧盟语言与安全要求重新设计;需安排欧盟进口,并在欧盟认证实验室检测。
此类追溯工作将显著增加项目成本与时间。因此务必尽早确定目标市场,确保合规生产。早期QP介入、设计符合全球GMP的批记录、采用ICH标准验证检测方法、选择美欧均适用的原材料、对齐质量体系与环境监测、提前制定风险评估及污染控制策略,均可节省时间。尽管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可支撑欧盟申报(增强科学说服力),但从成本角度,前期规划欧盟申报可避免追溯合规工作。
最后需说明:本文虽以美国产品申报欧盟为例,但也存在欧盟标准生产的产品申报美国的情况。此时因欧盟强制QP介入,多数标准差异可能已提前解决,但仍可能需部分追溯合规工作。
结论
基因治疗领域存在若干可简化临床转化路径的最佳实践。但受生物学因素、预算、法规变化等影响,计划与策略常需动态调整。
保持灵活性可确保项目在应对必要调整时仍稳步推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