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RID — 根据两项大型研究显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患者群体中,其获益与风险并非千篇一律。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介入心脏病学部门负责人Giuseppe Tarantini教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2025年会上报告的数据显示,多中心随机TARGET-FIRST试验表明,接受完全血运重建的低风险患者可避免延长DAPT疗程;但另一项在典型介入治疗人群中开展的NEO-MINDSET随机试验则显示该结论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两项研究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由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大会发布。
现行抗血小板指南是否"过时"?
在TARGET-FIRST试验中,针对完全血运重建后的低风险人群,研究显示停止DAPT疗程1个月后,接受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患者缺血事件未显著增加,但出血事件明显减少。Tarantini教授指出,这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关于延长DAPT疗程的指南建议至少部分已"过时"。
但NEO-MINDSET非劣效性试验显示,对更典型的血管成形术人群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时,停用阿司匹林组未能达到预期终点。巴西圣保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色列医院介入心脏病学部门负责人Pedro Lemos教授报告的数据显示,单用强效P2Y12抑制剂组虽出血风险降低,但缺血事件发生率反而升高3%(95%CI 2.5%-4.2%)。尽管出血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 vs 4.9%),但因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紧急血运重建)未达非劣效性标准(P=.11),该出血获益仅能作为探索性结果。
个体化治疗时代来临
纽约西奈山医院Fuster心脏医院院长Deepak Bhatt教授指出,两项研究共同揭示了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他强调,NEO-MINDSET等研究提供了急需的临床决策依据,但反对使用"非非劣效性(not noninferior)"这类模糊表述,建议直接表述为"劣效性(inferior)"更清晰。
研究数据表明,根据患者再发血栓或出血风险变量的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存在显著差异。Pitié-Salpêtrière医院心内科教授Gilles Montalescot指出,现有证据已明确显示现行指南与临床证据存在脱节,但至少需要保证1个月的DAPT疗程作为基础治疗。
TARGET-FIRST试验纳入1942例接受完全血运重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新一代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经过11个月随访,单药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或BARC 3/5型出血)发生率为2.1%,DAPT组为2.2%(P=.02)。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和5.6%(P=.002)。该研究排除了高出血/缺血风险及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患者。
NEO-MINDSET试验则纳入3410例巴西50家医院接受成功血运重建的患者,其ST段抬高型心梗比例更高(62.1% vs 30.5%),合并症包括高血压(64% vs 39%)、糖尿病(27% vs 14%)等基础疾病。研究显示,单药治疗组虽出血风险显著降低,但缺血事件增加(0.7% vs 1.1%心肌梗死;0.3% vs 0.2%卒中)。
研究资助信息显示,两项研究均未获得企业资金支持,但主要研究者与多家医疗器械及制药企业存在合作关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