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关键认知
中风发生时,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流受阻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超79.5万名美国人发生中风,是美国主要致死病因之一。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研究显示,通过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等生活方式干预,82%-90%的中风可预防。
中风症状识别
脑血流中断会引发相应控制区域的功能障碍。典型症状包括:
- 单侧肢体瘫痪/麻木(尤其面部、手臂、腿部)
- 言语障碍(构音困难/理解障碍)
- 突发行为改变(激越)
- 视觉异常(单/双眼视力模糊/复视)
- 共济失调(行走困难/平衡障碍)
- 剧烈头痛伴眩晕
- 癫痫发作/恶心呕吐
⚠️急救黄金法则:遵循BE-FAST原则
- Balance:平衡障碍?
- Eyes:视觉异常?
- Face:微笑时面部下垂?
- Arms:手臂抬举不对称?
- Speech:言语含糊?
- Time:出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病理分型与机制
中风分为三大类:
- 缺血性中风(87%):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栓塞(心源性血栓迁移)
- 出血性中风(13%):脑实质出血(ICH,10%)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流暂时阻断(1/5患者3月内进展为完全性中风)
高危因素
不可控因素:女性出生、年龄增长、非裔/阿拉斯加原住民种族
可控危险因素:高盐高脂饮食、久坐、酗酒、吸烟
疾病相关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冠心病、镰状细胞病、凝血障碍
并发症管理
根据脑损伤区域不同,可能出现:
- 尿便失禁
- 吞咽/言语障碍
- 认知功能下降(包括痴呆)
- 抑郁情绪
- 肩部疼痛/压疮
- 感觉异常(温度/压力感知障碍)
诊断流程
医生通过症状询问(发病时间/活动状态)、既往史(用药/血压)、体格检查(平衡/协调/肌力/认知)后,结合影像学(CT/MRI)及血液检测确诊,并明确出血/梗死部位与病因。
分型治疗
- 缺血性/TIA:溶栓(4.5小时内tPA)、取栓术(24小时窗)、支架植入、动脉内膜剥脱术、抗血小板药物
- 出血性:降压治疗、动脉瘤栓塞/夹闭、开颅减压术
康复策略
急性期后需立即启动多维度康复:
- 言语治疗:改善构音与吞咽功能
- 认知训练:恢复思维模式
- 感觉再教育:温度/压力感知训练
- 物理治疗:增强肌力与平衡能力
二级预防
通过他汀降脂、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降压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体重管理)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医疗团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
⚠️重要提醒:溶栓药物仅在发病数小时内有效,及时识别症状并就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