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与胃电图联合研究显示,大脑活动与胃部慢波节律的异常强同步性与更高程度的心理困扰相关。243名受试者的数据显示,前顶叶皮层与胃节律的耦合强度与焦虑、抑郁、压力及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
令人惊讶的模式
胃部拥有自主神经系统(即"第二大脑"),其每20秒一次的慢波节律如同心跳般持续运作。奥胡斯大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与胃电图结合,发现当大脑活动与胃慢波同步性增强时,个体报告心理压力的程度显著上升。
"在心理压力群体中,胃-脑连接可能表现为异常强化的神经通路。"研究通讯作者Micah Allen教授指出。这种发现颠覆了传统认为更强的体脑耦合必然代表健康的认知,暗示其可能反映机体代偿状态。
神经科学新前沿
肠神经系统作为外周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独立系统,其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的直接通讯机制长期被忽视。既往研究多聚焦肠道菌群,而本研究首次揭示胃部本体节律与情绪健康的深层关联。
研究团队强调该发现虽属相关性结论,但确立了首个可量化的躯体心理健康指标。"药物、饮食等外界因素可调节胃节律,未来或可通过调控个体胃-脑交互模式开发精准治疗方案。"第一作者Leah Banellis表示。
诊疗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计划开展临床人群追踪研究,验证胃-脑耦合度在预测治疗反应和预警心理危机中的应用价值。该生理指标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健康研究从主观报告向客观测量的重要转向。
研究支持:Lundbeck基金会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
研究标题:"胃-脑耦合揭示心理健康维度特征"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