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泵出足够血液以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出现该病症并不意味着心脏停止工作,而是其运作效率低于正常水平——血液在心脏和全身流动速度减缓,心脏内压力升高。
该病症影响约700万美国人,每4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确诊。它是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要原因。心律失常可能是心力衰竭的症状之一(照片来源:E+/Getty Images)。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当心脏泵血力度不足时,身体会启动代偿机制以满足血液供应需求。心室可能通过扩张容纳更多血液,或心肌增厚变硬以维持泵血功能。但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室壁逐渐变弱而无法有效泵血。
心脏功能减弱时,会释放激素引发血管收缩和肾脏潴留更多液体(水)及盐分。这些额外流体会升高血压并加重心脏负担,可能积聚在四肢、肺部或其他器官,医学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着时间推移,心脏衰弱至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即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与心脏病发作的区别
心力衰竭不同于心脏病发作。
心脏病发作时,动脉中血栓或斑块堆积导致流向心脏的血液受阻,缺氧使部分心肌开始坏死,需紧急治疗疏通血管。
而心力衰竭是渐进性过程,心脏因长期过度负荷逐渐受损,最终泵血能力无法满足需求。
心力衰竭的成因
多种损害心肌的疾病可引发心力衰竭,包括:
- 冠状动脉疾病(CAD):当供应心脏的动脉因斑块堆积而血流减少,严重阻塞会引发心肌缺氧。
- 心脏病发作:冠状动脉突发阻塞导致部分心肌损伤。
- 心肌病:基因突变、感染、酗酒或吸毒可导致心肌受损。
- 加重心脏负担的疾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甲状腺疾病、肾病、糖尿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有时多种疾病共同作用引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有的症状可能间歇性出现,轻重程度不一。
成人早期预警信号:
- 疲劳:心肌缺氧引发极度疲倦。
- 气短:含氧血不足导致呼吸困难。
- 咳嗽或喘息:肺部液体积聚引发。
- 水肿:心功能减弱致下肢、腹部液体潴留。
- 活动受限:疲劳与气短影响日常活动。
其他症状包括夜间尿频、食欲下降、头晕、肌肉乏力、心悸、快速体重增加及胸痛(若由心脏病引发)。
心力衰竭的类型
心力衰竭可影响左心、右心或双心室,医生根据泵血功能分类:
左心衰竭(最常见类型):左心室泵血能力下降,血液淤积于肺静脉。
- 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度不足(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 舒张性心力衰竭:心室舒张异常或变僵硬(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诊断
医生会评估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及用药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检查包括:
- 血液检测(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胆固醇、贫血)
- B型利钠肽(BNP)检测
- 胸部X光
- 超声心动图
- 心电图(ECG)
- 心脏导管术
- 运动负荷试验
心力衰竭的治疗
现代治疗方案包含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及手术:
初期治疗建议:
- 减重
- 规律运动
- 低钠饮食
- 戒烟
- 减压
- 保证睡眠
常用药物: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 β受体阻滞剂
- 洋地黄
- 利尿剂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心脏康复项目:包含定制运动计划、戒烟指导及情感支持。
手术选项:
-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心脏瓣膜修复/置换
-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 心脏移植
心力衰竭的分期
美国心脏协会将其分为四期:
- A期:存在高血压等风险但无症状
- B期:心脏结构异常但无症状
- C期:已有症状
- D期:严重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纽约心脏协会按活动限制程度分为四类:
- Ⅰ类:无活动限制
- Ⅱ类:日常活动轻微受限
- Ⅲ类:轻度活动即受限
- Ⅳ类:静息状态仍有症状
预防与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措施包括:
- 控制血压与血糖
- 监测体重与水肿
- 限制钠摄入
- 规律有氧运动
- 接种流感疫苗
- 遵医嘱用药
饮食建议:
- 每日钠摄入<1.5克
- 多食蔬果、高纤维食物
- 以香草替代食盐调味
手术治疗选项
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及心脏移植可改善晚期患者预后。
多学科团队协作
治疗需心脏科医生、护士、营养师、运动治疗师等共同参与。出现体重骤增、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紧急情况应对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 严重胸痛伴呼吸困难
- 心率>120-150次/分钟
- 静息时持续气短
- 突发肢体无力或剧烈头痛
预后与长期管理
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生活。建议制定生前遗嘱以明确医疗意愿。
核心要点
约1/4美国人一生中可能患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是主要风险因素。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