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
- 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俗称心脏病发作,是由于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导致不可逆的心肌坏死。主要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造成局部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当冠状动脉内皮下胶原暴露时,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伴随血管痉挛及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管完全闭塞。
-
- 流行病学
美国每年约73.5万人发生心梗,其中初发病例52.5万例,复发病例21万例。2010年美国每6人中就有1人死于AMI,平均34秒发生1例冠状动脉事件,每1分23秒即有1例死亡病例。印度男性29-69岁人群发病率高达每千人64.37例。
-
-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 人口学因素:45岁以上男性风险增加8倍,绝经后女性风险上升
- 生活方式:吸烟使风险增加4倍,缺乏运动关联7-12%病例,酗酒增加发病风险
- 合并症:高血压(OR=1.91)、糖尿病(OR=2.37)、脂代谢异常(ApoB/ApoA1比值升高,OR=3.25)
- 其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
- 病理生理学
心肌缺血超过20-30分钟将导致不可逆损伤。心肌坏死过程中,肌钙蛋白(cTnI/cTnT)在3-12小时升高,24小时达峰值,分别在5-10天和5-14天恢复正常。心肌损伤范围由相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决定,严重时可引发心源性休克或恶性心律失常。
-
-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 压榨性胸痛(持续>15分钟),放射至左臂/下颌/背部
- 自主神经反应:恶心呕吐(迷走反射)、大汗、呼吸困难(肺水肿)
- 无症状心梗(20-30%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人多见)
- 心源性猝死(室颤致脑灌注不足)
-
- 诊断
- 心电图:STEMI表现为ST段抬高,NSTEMI为ST段压低
- 生物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
- 影像学: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病变部位
-
- 治疗方案
- 初期处理:MONA-B方案(吗啡、氧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
- 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特殊疗法:低温治疗、纤维蛋白溶解剂
- 长期管理: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
-
- 预防措施
-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2年后风险下降50%)、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饮食管理:每日膳食纤维10g,植物固醇2g,饱和脂肪摄入<7%总热量
- 合并症控制:高血压(<130/80mmHg)、糖尿病(HbA1c<7%)
- 健康教育:社区急救培训,识别AMI征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