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时的"正常"血压也可能增加晚年心脏病风险Even 'normal' blood pressure in your 30s could raise heart disease risk later in life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knowridge.com英国 - 英语2025-11-13 21:02:50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57字
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追踪505名参与者超过40年发现,即使30多岁时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但偏高或快速上升,也会显著增加晚年心脏病、中风及心力衰竭风险;研究显示36至69岁间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77岁时心脏血流减少6%,而43至63岁关键期影响更甚,每10点升高导致血流下降9-12%,且该风险存在于"前高血压"人群;专家强调血压控制需从年轻时开始,终身管理可预防心脏损伤,将收缩压维持在120毫米汞柱以下或更有效保护心脏健康。
健康血压心脏病风险晚年心脏血流收缩压前高血压血压趋势血压监测心血管疾病心脏健康无声杀手终身血压控制早期血压
30多岁时的"正常"血压也可能增加晚年心脏病风险

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使30多岁时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尤其是血压偏高或随时间快速上升,也可能增加晚年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心力衰竭的风险。

该研究由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领导,发表在《循环:心血管影像学》期刊上。

研究追踪了数百人超过40年,发现早期成年时血压稍高或上升较快者,晚年心脏血流较差。这种血流减少是在参与者77岁时测量的,表明心肌未能获得足够氧气。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甚至心力衰竭。

血压测量心脏泵血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强度。虽然心脏需要一定压力维持血液流动,但过高的压力会损伤动脉并使其变硬。

多年来,这可能导致脂肪沉积物——称为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变窄并限制血流。当流向心脏的血流过低时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当流向大脑的血流过低时可能引发中风。

UCL团队追踪了505名来自英国健康与发展国家调查的参与者,该项目长期追踪1946年3月同一周出生人群。研究人员在36岁、43岁、53岁、62岁、69岁和77岁时测量了血压。

当参与者达到77岁时,研究人员使用应激灌注心血管磁共振(CMR)扫描测量血液流经心肌的情况。

结果令人震惊。在36岁至69岁之间,收缩压(读数中的较高值,代表心脏跳动时的压力)每升高10点,与77岁时心脏血流减少高达6%相关。

在43岁至63岁这一关键年龄段,影响更为显著——此期间收缩压每升高10点,与晚年心脏血流下降9-12%相关。

最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对于血压不被视为"高"的人,这种风险也存在。

例如,某人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mmHg)升至140毫米汞柱(mmHg),仍处于医生通常称为"前高血压"范围内,但这种升高足以增加其长期患严重心脏问题的风险。

研究发现,心脏血流每减少1%,与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心力衰竭等主要心脏事件风险增加3%相关。血压升高持续时间越长,损伤越大。

例如,若收缩压从36岁到77岁增加10毫米汞柱(mmHg)并保持该水平,77岁时心脏血流将减少约11%,主要心脏问题风险增加33%。

即使血压上升速度也很关键:36岁至43岁间收缩压每年上升1点,晚年心脏血流减少2%;53岁至63岁间每年上升1点,77岁时血流减少5%。

重要的是,即使考虑年龄、性别、体型、社会背景、吸烟、体力活动和糖尿病等因素,这些发现依然成立。70多岁时血压控制良好的参与者,仍显示出早期血压升高导致的心脏损伤迹象。

伦敦大学学院心血管科学研究所的加比·卡普图尔(Gaby Captur)博士指出,心脏"记住"了数十年的血压暴露。"成年期血压的微小、稳定上升,即使读数正常但偏高,也可能在症状出现前悄悄损伤心脏,"她解释道,"终身血压控制是心脏健康老化的投资。"

目前,医生建议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mmHg)(或心脏病患者超过130毫米汞柱(mmHg))时使用降压药物。但本研究表明,将读数控制在120毫米汞柱(mmHg)以下可能更有效保护心脏健康。

UCL及英国心脏基金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布赖恩·威廉姆斯(Bryan Williams)教授称血压为"无声杀手",因其常无症状上升。"我们应鼓励人们从年轻时开始定期检测血压,"他表示,"年轻时控制更为容易。"

研究第一作者克里斯蒂安·托普里切亚努(Cristian Topriceanu)博士强调,追踪血压趋势比依赖单次读数更重要。"不仅血压高度,其上升速度也预示未来心脏健康,"他说,"及早发现上升趋势可预防数十年后的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心力衰竭。"

研究人员计划探索从18岁起监测血压模式并及早干预,能否降低随年龄增长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他们的核心信息明确:保护心脏健康需比预想更早开始,当下微小改变将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营养补充剂标签所述内容与消费者理解的差异营养补充剂标签所述内容与消费者理解的差异
  • 糖尿病女性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贴剂比口服更安全糖尿病女性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贴剂比口服更安全
  • 血液和脑生物标志物革新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方式血液和脑生物标志物革新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方式
  • 性别差异与心房颤动:新研究颠覆传统观点性别差异与心房颤动:新研究颠覆传统观点
  • 祖先和地理因素对非洲人和美国人脑内出血风险的影响祖先和地理因素对非洲人和美国人脑内出血风险的影响
  • 最新数据揭示年轻英国人死于致命疾病风险上升最新数据揭示年轻英国人死于致命疾病风险上升
  • 预防和管理脑出血:您需要了解的知识预防和管理脑出血:您需要了解的知识
  • 研究发现痴呆症两大新风险因素 专家详解具体内容研究发现痴呆症两大新风险因素 专家详解具体内容
  • 1999至2024年美国年轻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负担日益加重1999至2024年美国年轻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负担日益加重
  • 更年期显著影响多发性硬化症症状表现及合并症类型研究更年期显著影响多发性硬化症症状表现及合并症类型研究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