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尔良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于高心脏风险的血管及普通外科手术患者,相较于更为保守的限制性策略,早期采取宽松的输血策略并未降低术后死亡率或主要缺血事件风险。
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健康科学大学(SUNY Downstate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的Panos Kougias医学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在90天随访期内,被分配至宽松策略组(当血红蛋白降至10克/分升以下即触发输血)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1%,而限制性策略组(输血触发点为7克/分升以下)为10.1%(相对风险[RR] 0.90,95%置信区间0.65-1.24)。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I)、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急性肾衰竭或缺血性中风的复合结局。
Kougias在美國心臟協會(AHA)年会上报告称,但针对心肌梗死以外的心脏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非致死性心脏骤停)的次要终点显示,宽松组发生率为5.9%,而限制性组为9.9%(RR 0.59,99%置信区间0.36-0.98)。这一差异主要源于治疗需求的新发心律失常和新发或恶化心力衰竭的减少。
Kougias表示:"主要终点的严重并发症在两组间相似,因此我们不能宣称宽松策略在主要终点上具有优越性——这原本是我们的初始假设。然而,宽松策略可能通过降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风险带来临床获益。"他补充道:"这一发现应纳入医患沟通,但由于次要终点未经裁定委员会审核,我们认为需要在今后设计良好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作为AHA发言人、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Olamide Alabi医学博士在点评该发现时表示,无论答案如何,这项研究解答了一个关键问题。她指出:"作为血管外科医生,我在全美多家医疗机构工作过,虽然各机构操作差异很大,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当患者经历大型普通手术或血管手术后,血红蛋白检测值为9.8、8.3、7.8克/分升时,关于是否输血的争论总会发生。"
Alabi强调,由于主要结局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大型手术后采用保守输血策略是安全的"。减少输血量可降低成本、降低资源消耗并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但她同时指出,关于新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的次要终点发现需深入探索。"进一步研究哪些患者可能受益于宽松策略以避免这些结局至关重要,提示'一刀切'的输血标准在此可能并非最优方案。"
研究共同调查员、同样来自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健康科学大学的Sherene Sharath博士(PhD, MPH)在介绍试验方法时指出,术后贫血在大型手术后十分常见,现行指南建议血红蛋白低于7克/分升时进行输血,"但该策略对高心脏风险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尚不明确"。
TOP试验是一项在16家退伍军人事务医疗中心开展的平行、单盲、随机临床优效性试验。研究共纳入1,428名因既往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疾病、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具有高心脏风险的退伍军人,他们均接受大型血管或普通外科手术。参与者平均年龄约70岁,几乎均为男性,约四分之三为白人。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宽松或限制性输血策略组。宽松组中,若初始血红蛋白值≥8.5克/分升则输注1单位浓缩红细胞,7.5-8.5克/分升间输注2单位,<7.5克/分升则输注3单位。限制性组中,血红蛋白≥5.5克/分升但<7克/分升时输注1单位,<5.5克/分升时输注2单位。宽松组维持血红蛋白≥10克/分升,限制性组维持≥7克/分升,直至出院或随机化后30天。
Kougias指出,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低于预期,可能因术后护理水平提升而降低了试验效力。他总结道:"回归临床实践现实,该试验证实高心脏风险患者术后输血决策需审慎权衡,'一刀切'的输血策略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随刊发表的社论中,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Jeremy Jacobs医学博士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Evan Bloch医学博士同样呼吁采取"审慎权衡"方法,尤其适用于严重心力衰竭、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律失常控制不佳的患者。他们写道:"TOP试验为高心脏并发症风险的术后外科患者提供了宝贵的输血管理见解——这类人群的最佳实践此前一直难以确定。尽管宽松输血未显著改善主要结局,但研究提示,整合临床因素(如心脏风险特征、症状负担和术后病程)与实验室指标(如血红蛋白和脑钠肽等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方案,可能比单纯应用限制性输血阈值更能满足此类复杂患者的需求。"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