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这一发现将推动更多研究,以确定针对无痴呆早期帕金森病的最佳疾病修饰疗法。”
同行评议出版物 | 影响期刊有限责任公司
图表1:β-淀粉样蛋白42、磷酸化tau蛋白或总tau蛋白水平与诊断年龄的关系
散点图展示了诊断年龄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关系。皮尔逊相关分析中纳入最小二乘回归线。脑脊液Aβ42水平(pg/mL)与诊断年龄呈负相关趋势(r = -0.19, p = 0.08)(A);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水平(pg/mL)与诊断年龄呈正相关趋势(r = 0.20, p = 0.06)(B);脑脊液总tau蛋白水平(pg/mL)与诊断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5, p < 0.001)(C)。图(D)–(F)显示了诊断年龄与每种AT(N)分类(脑脊液Aβ42、磷酸化tau蛋白和总tau蛋白)的关联,其中非阿尔茨海默病类别因病例数过少未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在阿尔茨海默病连续谱类别中,脑脊液Aβ42与诊断年龄呈负相关趋势(r =-0.36, p= 0.13),而正常类别中无此趋势(r = 0.08, p = 0.54)(D);阿尔茨海默病连续谱类别中,脑脊液磷酸化tau蛋白与诊断年龄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48, p = 0.04),但正常类别中无明显趋势(E);阿尔茨海默病连续谱类别(r = 0.53, p = 0.02)和正常类别(r = 0.48, p < 0.001)中,脑脊液总tau蛋白均与诊断年龄呈显著正相关(F)。阿尔茨海默病连续谱类别数据以红色标示,正常类别以黑色标示,非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类别以浅蓝色标示(D)–(F)。Aβ42 = β-淀粉样蛋白42,p-tau = 磷酸化tau蛋白,t-tau = 总tau蛋白,* = p < 0.05,*** = p < 0.001。r 和 p 分别代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
“我们相信,这一发现将推动更多研究,以确定针对无痴呆早期帕金森病的最佳疾病修饰疗法。”
美国纽约州水牛城 — 2025年9月16日 — 《衰老科学》(Aging-US)第17卷第8期于2025年8月6日发表了一项新研究,题为“无痴呆帕金森病患者淀粉样蛋白阳性率的年龄相关趋势”。
本研究由日本东京都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羽野圭子(Keiko Hatano)和亀山正志(Masashi Kameyama)领衔,研究人员发现:80岁左右确诊的帕金森病(PD)患者,其淀粉样蛋白阳性率——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指标——显著高于年轻确诊患者。关键在于,所有受试者均无痴呆症状。该发现表明,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未来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可能更高,建议早期筛查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部变化。
β-淀粉样蛋白是认知功能衰退的关键标志物。虽然已知淀粉样蛋白积累与伴痴呆的帕金森病相关,但其在无认知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年龄如何影响无痴呆症状帕金森病患者的淀粉样蛋白积累。
研究团队分析了89名无痴呆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数据,按年龄分为两组:73岁以下确诊组(LOW组)和73岁及以上确诊组(HIGH组)。通过脑脊液样本检测β-淀粉样蛋白水平——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变化的标准检测方法——发现高龄组淀粉样蛋白阳性率为30.6%,而年轻组仅为10.0%。
“我们通过脑脊液Aβ42水平,阐明了平均确诊年龄80.2岁的无痴呆帕金森病患者中淀粉样蛋白阳性的流行情况。”
有趣的是,两组帕金森病患者的淀粉样蛋白阳性率均低于同龄认知正常人群。这一意外结果提示,帕金森病可能改变了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积累方式,或许缩短了症状出现前的隐性积累阶段。研究者认为,淀粉样蛋白积累可能加速帕金森病患者从正常认知向痴呆的转变。研究同时观察到诊断年龄与其他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如tau蛋白水平)的关联。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高龄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增长,识别认知功能衰退的早期预警信号日益重要。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优化未来筛查策略,并支持开发延缓或预防帕金森病患者痴呆的疗法。
DOI:10.18632/aging.206297
通讯作者:亀山 正志(Masashi Kameyama)
关键词:衰老、淀粉样蛋白阳性、无痴呆帕金森病、脑脊液Aβ42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