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5年与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共同设立。近年来,韩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痴呆症确诊率达10.4%。痴呆症主要分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和中风引发的血管性痴呆。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55%-70%,是最常见的类型。
若病因明确,部分痴呆症通过治疗可改善症状,约10%-15%的痴呆患者能够治愈。然而作为最常见类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仍属于难以根治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因脑内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异常积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死亡,进而使记忆、语言等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病情进展后,患者将难以完成日常生活。
尽管学界已开展多项病因研究,但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韩国天主教大学首尔圣玛丽医院精神病学教授姜东宇表示:"研究显示其成因与神经系统衰老相关,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诱因。"
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最常用的方法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该药物通过阻止脑内乙酰胆碱分解来提升其浓度,从而延缓认知能力下降。除口服剂型外,韩国已引入贴片式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自主服药困难的患者。
近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根本病因的新型疗法也取得进展。区别于传统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失衡缓解症状,新疗法采用抗体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异常蛋白,从源头延缓疾病发展。此类免疫治疗药物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临床报告显示对早期患者疗效显著。
姜东宇教授强调:"尽管尚难确保对所有患者产生同等效果,但此举标志着痴呆症治疗方向从单纯症状缓解转向病因治疗,意义重大。此外,及早管理痴呆风险因素至关重要——包括代谢性疾病、抑郁症、酗酒与吸烟等,同时保持规律体育锻炼、认知刺激和社会交往,对预防和抑制病情进展具有关键作用。"
早期识别认知功能变化对痴呆症防治尤为关键。若较既往认知水平持续出现显著异常,如频繁遗忘物品位置、反复失约、因词汇提取困难而频繁使用代词等,需警惕痴呆风险。健忘症在提示下可恢复记忆且具暂时性,而痴呆患者即使获得提示仍无法回忆,症状随时间持续恶化。值得注意的是,痴呆症可能以情绪变化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无诱因的情绪失控、攻击倾向或精神萎靡,这些早期信号绝不可忽视。
姜东宇教授总结道:"归根结底,必须转变社会认知——痴呆症确诊并非终点,而是一种可充分管理的疾病。将痴呆导致的功能衰退速率控制在接近正常老化的水平,是治疗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照护者的持续关注、医疗人员的专业护理以及国家层面的系统化管理基础设施协同推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