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季,一对双胞胎在纽约市一家医院出生——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从基因层面看,他们仅差一条染色体。除显而易见的差异外,这一生物学区别更使他们在心血管及脑血管健康认知道路上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男孩将受益于数十年聚焦研究,而女孩却未能享受同等关注。
作为一名医生、科学家和母亲,我毕生致力于解决这一差距。上文提及的双胞胎——我的孩子丽贝卡和马克斯——时刻提醒着我们已取得的进展与仍需跋涉的长路。当我回望女性心脏健康发展历程时,五个关键真相令我深思。正如我近期在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数千名心脏病专家面前所分享的,这些真相亟需我们集体关注与行动。
危险的假设:"我们没想过这有影响"
长久以来,科学界的主流思维是"人类心脏都一样"。这意味着仅研究男性生理机制并将结论直接套用于女性。当我向领域内杰出专家询问为何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模式持续存在时,答案简单却极具破坏性:"我们没想过这有影响"。这一根本盲点导致关键的性别差异被忽视,形成直接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知识鸿沟。
有缺陷的结论:"女性不得心脏病"
早期人群研究如开创性的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曾带来希望。然而,因纳入心脏病女性样本不足,初步分析得出了严重错误且危险的结论:女性基本不会大规模罹患心脏病。这一科学失误迅速被"男性得心脏病、女性照顾他们"的文化叙事强化,使错误观念成为进步的 formidable 障碍,将理解机遇转变为长达数十年的倒退。
震惊的警醒:死亡率差距扩大
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血管诊疗的突破性进展——新工具、新手术和新药物——使男性心脏病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女性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甚至首次出现女性死亡人数超过男性且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这种鲜明且无法否认的差异终于刺破根深蒂固的假设。死亡率分化的图表不仅是数据,更是一声刺耳警报,迫使我们承认性别差异确实至关重要。
诊断断层
数代以来,心肌梗死(MI)等同于冠状动脉阻塞。若血管造影未显示阻塞,则判定无MI。但TIMI IIIB研究揭示了范式转变的真相:25%经历MI的女性完全无阻塞性病变。这些常被误诊为胃灼热或焦虑的女性,实则正在经历真实的心脏病发作。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的认知,迫使医疗界承认女性心脏病表现机制特殊,而传统诊断工具与框架未能捕捉这些差异。
紧急呼吁:需要"共犯"而非仅"盟友"
如今,讨论已从"性别是否重要"转向"性别如何重要"。我们正在探究性激素如何影响细胞功能、临床试验如何更好纳入女性、基因变异如何改变风险,以及医学教育如何将性别作为生物变量整合。但这一关键演进需要全员参与。女性健康长期被局限为"女性议题",要真正改善全民健康,我们需要男性不仅是盟友,更是倡导者——更理想的是成为这场科学革命的共犯。
我敦促全球同仁向自己及同事提出基础问题:此处性别如何产生影响?仍有大量重要科学课题待解,这提供了重新定义男女医疗服务的黄金机遇。我期盼我的孩子及未来世代,都能受益于真正理解并尊重塑造我们健康的生物学差异的医疗体系。
斯泰西·E·罗森医学博士现任诺斯韦尔健康卡茨妇女健康研究所执行主任,同时担任美国心脏协会2025-2026年度志愿主席。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