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由安东尼·皮尔森医学博士医学审核
更新于2025年8月28日
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简称为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泵出足够血液满足身体需求的病理状态。需注意心力衰竭不同于心脏骤停(心脏完全停止跳动),其本质是心肌功能不全。
该疾病可分为急性型(快速发作且具短期特征)和慢性型(长期发展过程)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心力衰竭症状
[内容已清理非正文信息]
关键术语
- 冠状动脉造影术
该医学检查通过显影血管内血流帮助诊断多种疾病,同时可介入治疗心脑血管阻塞等异常。
- 舒张期
心跳间歇期心室处于舒张状态以便充盈血液,此时的血压称为舒张压。
- 心电图(ECG)
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无创检查,可诊断心律异常及心肌梗死等疾病。
-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可自动监测并纠正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的植入设备,适用于心脏猝死高风险人群。
- 心肌活检
通过细针穿刺获取心肌组织样本,用于诊断心肌炎及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 起搏器
植入式电子装置可调节异常心律,其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设备对改善心衰症状有显著疗效。
- 收缩期
心脏收缩射血时达到的峰值血压即收缩压。
心力衰竭类型
[内容已清理非正文信息]
心力衰竭管理
- 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
- 十项自我管理建议(包括限盐限水、体重监测等)
- 推荐膳食方案(低钠饮食)
- 解释"心源性咳嗽"的病理机制
常见问题解答
- 症状差异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左心衰(肺循环淤血)及双心室衰竭表现不同,但共性症状包括疲劳、头晕、下肢水肿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 病理机制
长期心肌负荷过重导致泵血功能衰竭,常见病因包含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 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结合脑钠肽(BNP)血液检测进行综合判断。
- 预后管理
规范治疗下可长期生存,但需警惕未经治疗时的液体潴留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Ⅰ级(无活动限制)至Ⅳ级(静息状态症状)的四级功能评估体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