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的新临床指南指出,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病首小时的精准评估与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该指南创新性引入"SUSPECT"记忆法作为快速评估工具,其缩写代表症状/体征、尿量、持续性低血压、灌注状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充血体征及分诊流程。这是ACC计划系列指南的首部实践指导,适用于缺乏充分证据制定共识声明的临床场景,将于2025年芝加哥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会议上发布。
参与指南制定的专家指出,心源性休克领域临床试验稀缺,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近年登记数据显示非心肌梗死病因(主要是心衰相关休克)已成为最常见类型。指南提供结构化诊疗框架,强调多学科团队"早期且高频"协作的重要性。鉴于该病症可迅速致死,指南特别强调早期诊断并配备决策流程图:完成SUSCEPT评估后,初始管理可能涉及升级至心脏重症监护室或转至高级别心源性休克中心,流程图进一步指导团队根据患者状况选择左心导管术、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髂股动脉造影、右心导管术或临时机械循环支持等干预措施。
在机械循环支持领域,2024年DanGer Shock试验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研究证实微轴流泵(Impella CP)相较于标准治疗可显著提升生存率,成为25年来首个达成主要终点的心源性休克试验。但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因诺瓦医疗中心心脏病专家Shashank Sinha医学博士强调,该疗法仅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者),且存在出血和肢体缺血风险升高问题,需优化设计以平衡获益与并发症。布莱根妇女医院心脏病专家David Morrow医学博士补充:"即使在DanGer Shock试验的积极治疗组,死亡率仍高得难以接受,我们亟需针对未覆盖人群开展更多研究。"
指南特别聚焦发病首24小时的关键管理,Morrow博士指出:"首日护理对预后至关重要。"为此制定详细"路线图",要求持续再评估以确保稳定、动态调整治疗强度并适时降级治疗,这尤其重要是因为患者休克分期(依据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标准评估)可能在单日内变化。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引发的休克,指南分别提供决策流程图,管理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久地使用自身心脏",恢复策略包括临时机械循环支持或左心室辅助装置,当其他干预失败时则考虑心脏移植。
Sinha博士总结:"本文件实质是该领域的行动号召。"指南作者呼吁通过加强研究积累循证基础,以解决"如何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为正确患者匹配正确疗法"这一核心难题。尽管缺乏严谨数据支撑日常临床决策,但该框架有望通过规范首小时诊疗流程,改善目前仍导致三分之一患者死亡的严重综合征预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