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结构
人体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左心室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右心室将缺氧血泵往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该系统包含体循环(向躯体输送氧合血)和肺循环(完成血液氧合)两大循环路径,其中主动脉弓、冠状动脉等主要血管构成循环网络。成人的循环系统约含4.7-5.7升血液,占体重7%。
心脏结构
心脏四腔室分工明确: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回流的缺氧血,经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肺静脉将氧合血送入左心房,通过左心室经主动脉泵出。心壁弹性组织维持血压稳定,大血管如主动脉的弹性回缩产生脉搏波动。循环系统的微循环(动脉小分支→毛细血管→小静脉)总长度达9000-19000公里,毛细血管网实现组织液交换。
重要子系统
淋巴系统
作为循环系统的补充系统,淋巴系统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经淋巴结过滤后汇入静脉循环。该系统参与免疫防御,其开放性特征与闭合的血液循环形成对比。淋巴液的回流速度显著慢于血液流动,主要依赖肌肉运动促进回流。
特殊循环
冠状循环供应心肌自身,通过冠状动脉→静脉→冠状窦途径完成营养交换;脑部双供血机制源自颈内动脉(前循环)和椎动脉(后循环),通过Willis环实现血流代偿;肾脏接收约20%心输出量,肾动脉特殊结构保证泌尿功能。
临床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其病理基础为中大型动脉内膜斑块堆积。深静脉血栓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和后天性瓣膜病(如二尖瓣脱垂)需多学科诊治。血管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是重要治疗手段。
历史沿革
循环系统研究历经重大突破:古埃及《埃伯斯纸草文稿》首次记载心脉关联;古希腊盖伦误认为静脉运输"生命之气";阿拉伯学者伊本·纳菲斯公元1242年首次准确描述肺循环;1628年威廉·哈维通过实验确立血液循环理论,推翻持续千年的错误认知。1661年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最终完善循环通路。
动物对比
脊椎动物的封闭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完成循环,而节肢动物等采用开放式循环,血淋巴(含血细胞与氧气载体血蓝蛋白)直接浸润器官。原始动物如扁形动物无循环系统,依赖消化腔完成物质扩散。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