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开展的新研究显示,近三分之一人群在怀疑自身可能患严重疾病时,会选择回避医疗信息。这项发表于《行为医学年鉴》的研究指出,医疗系统信任缺失是导致该行为的主要原因。
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涵盖25个国家(包括德国)共564,497名参与者的92项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全球约32.9%的参与者存在医疗信息回避行为,其中对阿尔茨海默症(41%)和亨廷顿病(40%)这类不可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回避率最高。对可治疗疾病如艾滋病(32%)和癌症(29%)的回避率次之,糖尿病(24%)虽为慢性可控疾病但仍有较高回避率。
研究团队将"医疗信息回避"定义为"刻意延后或拒绝获取可获得的潜在不利信息",具体表现为推迟就诊、拒绝检测、不领取检测报告或忽视患者教育材料等行为。研究特别指出,这种行为与性别、种族等因素无关,而主要受四个关键因素驱动:
- 认知过载:如癌症诊断带来的复杂信息压力
- 自我效能感缺失:对处理医疗决策缺乏信心
- 病耻感恐惧:如HIV检测阳性可能引发的社会歧视
- 医疗系统信任危机:对治疗效果的消极预期
研究首席作者Konstantin Offer指出:"医疗信息回避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改善医疗系统信任度能有效降低回避行为。"这项研究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建议通过提升医疗透明度、强化患者决策支持系统和优化医患沟通机制等结构性干预手段,来提高公众健康风险管理参与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