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当遇到中风患者时,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应呼叫救护车。
事实上,由社区机构中风支持站(S3)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加坡仅有五分之二(40%)的人知晓这一正确的急救措施。
尽管超过五分之四的民众对中风症状有较高了解,七成民众能够识别该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中风是指大脑某部分的血液供应因阻塞(缺血性中风)或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风)而中断,导致脑细胞死亡。
它是新加坡致残的第四大原因。根据疾病登记办公室(NRDO)2022年数据,2010年至2022年间报告的中风病例总数增长64%,从5890例增至9702例。
2021年,中风占新加坡疾病负担和过早死亡总比例的3.3%,2022年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
这项由全球研究机构Verian Group对近900名参与者开展的独立需求分析,于2025年初进行,旨在了解公众和企业对中风的认知并识别知识缺口。
研究发现,七成公众能准确识别三大中风风险因素——高胆固醇、高血压和糖尿病,近九成民众了解至少三种症状:虚弱、麻木和言语不清。
然而,不到一半的人知道遇到中风患者时应呼叫救护车;约18%的人会选择"告诉他人",15%表示会"联系家庭医生"。
在获取健康信息方面,66%的民众主要依靠医疗专业人员,56%依赖政府网站,51%转向互联网。
不同族裔存在显著差异:马来族比其他群体更依赖社交媒体和亲友,而华族社区高度依赖互联网搜索。
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是中风幸存者年龄结构的变化。
15至49岁人群的中风发病率正上升,反映全球年轻化趋势。
根据2022年NRDO数据,过去十年该年龄组病例至少增长20%,"挑战了中风仅是老年病的错误观念"。
48岁时曾中风的53岁公关专家多米尼克·罗(Dominique Low)强调:"许多人轻视症状,以为只是头晕或头痛,但分秒必争。识别症状并立即呼叫救护车,可能决定康复与终身残疾的差别。"
尽管50岁后每十年风险翻倍,高龄群体仍占最大比例病例。
男性约占每年中风病例的60%,但女性通常发病年龄更晚。
研究结果于10月23日在新加坡丽思卡尔顿美年酒店举行的中风支持站(S3)十周年庆典"十年中风护理"上公布。
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兼淡马锡控股董事长张子兴(Teo Chee Hean)在活动中被正式任命为S3赞助人。
S3主席张惠妮(Chang Hwee Nee)向其授予机构夹克。
张子兴的已故妻子周宝燕(Chew Poh Yim)是S3创始人,他表示在动荡时期新加坡需保持韧性,并引用黄循财总理"我们优先"社会理念,强调S3等组织应团结社区,让幸存者感受社会关怀。
张惠妮宣布,该机构将于2026年在宏茂桥Hub开设新加坡首个中风专项适应性健身房,并在文礼建立活跃老龄化中心。
她解释:"健身房旨在弥合临床康复与长期社区健身的差距,将中风幸存者思维从'康复患者'转变为'训练运动员'。"
为凸显中风后的韧性,喜剧演员苏海米·尤索夫(Suhaimi Yusof)、摇滚乐队Sweet Charity主音吉他手罗什利·莫哈林(Rosli Mohalim)及马来民谣组合NurAdee,在前电台主持人伯纳德·林(Bernard Lim)陪同下,使用专为上肢障碍者设计的智能吉他表演,展示了克服挑战的创造力与适应力。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