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将夜间光污染与心脏病风险升高相关联。
由美国心脏协会(AHA)资助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受试者脑部扫描图像及其住宅周边夜间亮度的卫星影像得出该结论。
研究团队收集了2005至2008年间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接受PET/CT扫描的466名成年人数据,受试者中位年龄为55岁。联合使用这两种成像技术可在单次扫描中同步测量脑部应激活动与动脉炎症水平。
研究人员将每位个体的检测结果与其住所夜间光照强度进行交叉比对,光照数据源自2016年《人造夜空亮度新世界地图集》,该数据集已排除星光、气辉和月光等自然光源。
截至2018年随访期结束,健康数据显示队列中79人(17%)已出现重大心脏问题。研究证实,夜间暴露于较高人工光源的人群,其脑部应激活动与血管炎症水平更高,遭遇重大心脏事件的风险也显著上升。光照暴露量增加与心脏病风险呈正相关:在五年和十年随访期内,风险分别上升约35%和22%。
研究作者、麻省总医院心脏PET/CT成像试验负责人沙迪·阿博哈塞姆博士表示:"我们发现夜间光照与心脏病存在近乎线性关系:夜间光照越强,风险越高。即便轻微增加夜间光照,也会导致脑部和动脉应激水平升高。当大脑感知压力时,会触发免疫反应信号并引发血管炎症,长期积累将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梗死和中风风险。"
此外,居住在交通噪音等社会环境压力较大区域的参与者,其健康风险更为显著。阿博哈塞姆博士建议城市可考虑减少不必要的户外照明,或采用感应式路灯。"这项研究表明光污染不仅是恼人问题,更可能推高心脏病风险。我们希望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预防策略时纳入夜间光照因素。后续将扩大研究至更多元化人群,测试减少夜间光照的干预措施,并探索降低光照暴露对心脏健康的改善作用。"他同时建议"公众应限制室内夜间照明,保持卧室黑暗环境,睡前避免接触电视及电子设备屏幕。"
该研究存在明显局限:作为基于既往数据的观察性研究,无法证实心脏病与夜间光污染的直接因果关系。且数据来源于单一医疗机构收治的受试者群体,其中白人占比达89.7%,结论难以推广至更广泛人群。
完整初步研究成果将于本周在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期间在新奥尔良发布。科学家此前已多次证实光污染与健康风险的关联:既往研究发现光污染会使睡眠中心率接近日间水平;其他研究指出其可能扰乱人体昼夜节律,引发致命后果,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中风风险升高。
冠心病(CHD)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及英国的主要死因。英国现有230万人确诊冠心病,但可能有成千上万人尚未察觉这种潜在致命疾病。该病症源于冠状动脉内脂肪物质堆积导致心脏供血受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预防是冠心病最佳对策,医生通常建议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改善心脏健康:以高纤维果蔬全谷物替代高脂食品、戒除烟酒、提升运动量等。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