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肠道微生物组可能影响其在学龄中期罹患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内化症状的风险,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研究指出。这种影响似乎与细菌对情绪相关脑网络通信的调节方式有关。
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的这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在学龄中期出现内化症状(包含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统称)风险较高的年幼儿童,其肠道微生物组中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细菌的比例显著更高。这种关联呈现间接作用机制:早期微生物组构成与不同情绪相关脑网络的连接差异相关,而这些脑网络连接模式又与儿童后期的焦虑抑郁症状存在联系。
研究显示,早期肠道细菌可能在编程学龄后期情绪健康相关脑回路中发挥作用。研究资深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副教授、伯尼斯·温策尔和温德尔·杰弗里冠名发展心理学讲席教授布丽奇特·卡拉汉博士指出,若未及时干预,抑郁焦虑症状可能延续至青春期和成年期,导致心理健康挑战风险升高。
卡拉汉表示:"通过将生命早期微生物组模式与脑连接及后期焦虑抑郁症状相关联,本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关键学龄期塑造心理健康。"
既往关于儿童肠脑轴的研究多聚焦于婴儿和幼儿,而非学龄儿童,且通常考察微生物构成与运动、语言和学习相关的早期脑发育关系,而非心理健康。卡拉汉及其团队旨在探究年幼儿童肠道微生物组构成是否会对学龄后期(抑郁焦虑症状初现阶段)的心理健康产生连锁效应。
该研究基于新加坡"健康成长队列"(GUSTO)项目数据。该纵向出生队列研究收集了新加坡儿童多项健康数据,包括2岁时的粪便样本、6岁时的静息态MRI脑扫描,以及7.5岁时照护者提供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数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研究团队分析了GUSTO项目55名参与者的资料。
研究人员通过统计分析识别出6岁时与7.5岁报告的内化症状关联最强的脑连接模式组合,并进一步考察2岁时早期肠道微生物特征与这些脑模式的关联。梭菌目和毛螺菌科微生物群与内化症状的关联,与既往关于微生物组与成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相似。卡拉汉指出,这两类微生物群在成人中已被证实与应激反应、抑郁症及早期童年逆境影响相关,其部分微生物可能对压力源更为敏感,这或许能解释其与学龄后期内化症状发展的关联。
卡拉汉强调,未来实验研究将揭示这些关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需采取干预措施。"我们需要确定这些大类群中具体哪些物种驱动了研究发现。一旦掌握该信息,即可通过益生菌或饮食等相对直接的方式调节微生物组来解决问题。"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古德曼-卢斯金微生物组中心成员,卡拉汉补充道。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