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糖尿病风险:关联何在?Diet and Type 2 Diabetes: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 Technology Networks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www.technologynetworks.com英国 - 英语2025-11-15 04:34:43 - 阅读时长8分钟 - 3627字
本文系统综述了饮食结构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最新科学证据,揭示超加工食品摄入每增加10%将导致风险上升17%,而全食物饮食模式可显著降低患病概率;研究同时证实人工甜味饮料风险高于含糖饮料,土豆加工方式影响风险差异,并深入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组在糖尿病发展中的因果机制,强调特定食物成分如高粱脂质和西兰花提取物萝卜硫素的潜在保护作用,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个体化饮食干预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饮食2型糖尿病风险超加工食品全食物饮食植物性饮食肠道微生物组红肉高粱西兰花提取物萝卜硫素
饮食与糖尿病风险:关联何在?

饮食与糖尿病风险:关联何在?

从超加工食品到西兰花提取物——探究饮食如何影响糖尿病风险

阅读时间:9分钟

2型糖尿病(T2D)是一种慢性疾病,由身体无法正常使用或产生足量胰岛素导致血糖积聚而引发。T2D也是全球重大健康负担;最新研究估计,截至2021年约有5.36亿成年人受此影响,预计到2045年将升至7.83亿,相关医疗成本预计将超过1.054万亿美元。

大型观察性研究已确定,饮食模式与身体活动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共同构成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但具体而言,饮食如何影响糖尿病风险?

本文汇总了科学家探索食物与糖尿病风险关联的热门研究主题和重大发现。

超加工食品或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超加工食品(UPF)是饮食研究领域的新兴焦点。该概念由圣保罗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定义,通过同一团队提出的NOVA食物分类系统得以清晰阐释。

NOVA分类系统

  • 第一组:完全未加工或天然食物,包括种子水果、动物产品(牛奶、鸡蛋、未加工肉类)、真菌和藻类。
  • 第二组:加工烹饪原料,如从第一组食物或自然过程(压榨、搅拌)中提取的油脂、黄油、糖和盐。
  • 第三组:传统加工食品,含2-3种成分且可识别为第一组食物的改良版,例如罐头鱼、糖渍水果和奶酪。
  • 第四组:超加工食品(UPF),被描述为“非改良食品,而是主要由食物衍生物质和添加剂制成的配方,含极少或不含完整第一组食物”,例如软饮料、甜咸包装零食、重组肉制品和预包装冷冻餐。

探究此类超加工对健康的潜在影响正成为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迄今多项研究已将UPF与糖尿病风险变化相关联。

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近期在《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发表的重要研究,分析了8个欧洲国家311,892名个体约11年的数据,考察食物加工程度(按NOVA标准)与T2D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个人饮食中UPF每增加10%,T2D风险上升17%——但若改用加工较少的食物则可降低该风险。

“本观察性研究发现,食用超加工食品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可能增加,但若无严谨随机试验,我们难以区分不良饮食与食品加工程度的独立效应。”纽卡斯尔大学跨学科证据综合研究员加文·斯图尔特博士(未参与本研究)向科学媒体中心表示,“问题在于超加工食品通常不单独食用,它们常伴随高脂高糖饮食,并可能关联其他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作者通过敏感性分析尝试区分这些因素并得出审慎结论,但在获得更佳随机证据前,我们尚不明确因果关联。”

研究人员还开展实验以解析特定UPF类型的影响。

一项澳大利亚软饮料研究发现,每日仅饮用一罐人工甜味饮料,T2D风险可能增加38%;常规含糖饮料亦提升风险,但仅增加23%。

即使调整体重因素后,人工甜味饮料与T2D的关联仍很强,暗示其对代谢可能存在直接效应。莫纳什大学及RMIT大学首席作者芭芭拉·德库尔滕教授指出:“我们支持含糖饮料征税等措施,但本研究表明也需关注人工甜味选项——它们常被宣传为更健康选择,实则可能携带自身风险。未来政策应采取更广泛方法减少所有非营养饮料摄入。”

另一项研究聚焦加工方式影响,奥尔堡大学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烹制方式(水煮、烘焙、泥状及炸薯条)的土豆摄入与T2D风险的关联。数据来自1984至2021年间3项美国队列研究的205,107名成年人,近40年随访中共记录22,299例T2D诊断。

调整其他生活方式及饮食因素后,研究发现每周每增加3份土豆摄入,T2D发生率上升5%;但每周每增加3份炸薯条,风险飙升20%。以全谷物替代烘焙、水煮或泥状土豆可使风险降低4%,替代炸薯条则降低19%。然而观察性研究的性质仍限制了因果推论。

富含全食物的饮食能否预防糖尿病?

除UPF外,科学家也热衷研究其他饮食选择对T2D风险的影响。

观察性研究还显示,加工肉类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升高相关。《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近期一项研究发现,每日习惯性摄入50克加工肉类(相当于两片火腿)与未来10年T2D风险增加15%相关。该研究基于20个国家1,966,444名成年人数据,同时指出每日100克未加工红肉(相当于小块牛排)摄入与T2D风险增加10%相关。

“本研究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证据,证明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与未来T2D风险升高存在关联。”剑桥大学MRC流行病学组人口健康与营养学教授尼塔·福鲁希表示,“这支持限制两类肉类摄入以降低人群T2D发病率的建议。”

反之,研究低碳水化合物植物性饮食的科学家认为,这种饮食方式或有益已确诊T2D患者。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主要由植物性食物构成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与T2D患者早逝风险显著降低相关。该研究追踪了护士健康研究中7,224名女性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中2,877名男性34年的健康数据,所有参与者均在研究开始后确诊T2D。

“尽管避免精制和高度加工碳水化合物已被广泛推荐以降低T2D发病风险,但本研究首次实证证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如何助力管理现有糖尿病进展。”首席作者杨虎(时任营养系研究助理)表示。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食物中特定成分能否用于预防糖尿病。

高粱是一种资源需求低于其他作物的丰产谷物,但更常作动物饲料而非人类食品。北海道大学与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近期发现其富含具健康效益的脂质。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团队检测了六种高粱品种中的脂质,发现新型生物活性脂质——羟基脂肪酸脂肪酸酯(FAHFAs)。研究者称其为“已知具抗糖尿病和抗炎特性的独特脂质”。

“凭借无麸质特性及必需脂肪酸丰富供给,高粱可填补营养缺口,尤其适用于麸质敏感人群或寻求慢性病自然饮食干预者。”北海道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及全球食品资源研究生院副教授西达巴萨维·高瓦达(研究主导者)表示,“本研究凸显了对抗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功能性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另据哥德堡大学研究,西兰花芽提取物中的化合物或有助于应对T2D及糖尿病前期。一项研究发现,大剂量服用西兰花芽提取的萝卜硫素可降低T2D患者肝糖生成并改善血糖控制;近期该团队进一步证实萝卜硫素亦能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水平——此阶段因胰岛素生成受损导致血糖缓慢升高。

糖尿病与肠道微生物组

加工食品、红肉和高碳水饮食可能增加T2D风险,而植物性全食物饮食或具保护效应。但食物究竟如何影响糖尿病风险?

偶尔食用糖果或牛排通常影响甚微。但长期大量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含糖饮料和加工肉类会导致慢性高血糖,因身体将淀粉和糖类转化为葡萄糖供细胞能量。久而久之,持续高血糖会损害身体正常使用胰岛素的能力,导致胰岛素抵抗和T2D风险显著升高。

然而,新研究提示食物或通过直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影响T2D风险。

2024年,布莱根妇女医院、MIT哈佛博德研究所及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在《自然医学》发表论文,报道迄今针对T2D、糖尿病前期及健康血糖人群肠道微生物组最大规模、最广泛的种族地理研究。

既往研究因样本过小及设计差异未能得出显著结论,但已观察到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定植于肠道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群落)与T2D发展存在普遍关联趋势。《自然医学》论文证实,特定细菌种类和菌株与肠道微生物组功能变化及个人T2D风险相关。

“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引发2型糖尿病,”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助理王 Fenglei(音译)表示,“微生物组变化可能先发生,随后糖尿病才发展,并非因果倒置——尽管未来需前瞻性或干预研究确证此关系。”

“若这些微生物特征具因果性,我们便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组降低T2D风险,”他补充道,“微生物组可干预——例如通过饮食调整、益生菌或粪便移植改变它。”

其他研究团队已将特定食物与可能影响T2D风险的肠道微生物组变化相关联。哥伦比亚大学主导的小鼠研究发现,膳食糖分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并触发导致代谢疾病、糖尿病前期和体重增加的连锁反应。尽管人类与小鼠微生物组差异显著,研究者称其发现凸显了“饮食、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的复杂互动”及其在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营养科学副教授克里斯蒂娜·彼得森主导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连续12周每晚食用2盎司开心果,其粪便微生物群落特征显著区别于食用碳水化合物夜宵者。

“开心果似乎能有效改变糖尿病前期成人肠道微生物格局,尤其是作为夜宵食用时,”彼得森表示,“这些微生物组变化或带来其他长期健康益处——可能延缓2型糖尿病发展或减轻全身炎症——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探索。”

饮食与糖尿病风险是持续演进的科研领域;鉴于饮食与身体活动、家庭收入等生活方式因素紧密交织,要剥离特定食物或食物组的效应并确定其对肠道微生物组、糖尿病风险乃至人类健康的独立影响极具挑战。

为降低T2D风险,英国主要倡导与研究慈善机构“糖尿病英国”建议:采用富含果蔬、减少加工食品的均衡饮食,并增加运动及保持健康体重。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渥太华大学开发人工智能工具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个性化定制饮食渥太华大学开发人工智能工具为炎症性肠病患者个性化定制饮食
  • 研究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表观遗传学研究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表观遗传学
  • 口腔细菌可能触发帕金森病风险:研究口腔细菌可能触发帕金森病风险:研究
  • 糖尿病与痴呆症关联的证据日益增多糖尿病与痴呆症关联的证据日益增多
  • 健康、疾病与治疗中的微生物组健康、疾病与治疗中的微生物组
  • 专家揭示七种与致命肠癌相关的食物 年轻患者数量激增专家揭示七种与致命肠癌相关的食物 年轻患者数量激增
  • 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
  • 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将软饮料与抑郁症联系起来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将软饮料与抑郁症联系起来
  • 仅靠步行能否抵消久坐生活方式的健康风险仅靠步行能否抵消久坐生活方式的健康风险
  • 肠道细菌与基因开关机制互作 或影响疾病风险及医疗方案肠道细菌与基因开关机制互作 或影响疾病风险及医疗方案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