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关注心衰患者的血钾管理
马德里,西班牙——最新随机对照POTCAST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心血管疾病且心室心律失常高风险患者,提高低血钾水平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该研究显示,接受补钾治疗的患者相较未接受治疗组,在包括适当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或心衰导致的计划外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上,相对风险降低了24%。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Rigshospitalet的Christian Jøns博士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5年大会上公布了这项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负责人Henning Bundgaard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种通过"古老且简单的药物"(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补钾制剂)实现的疗效具有统计学和临床双重显著意义。他指出这些药物安全可靠、价格低廉且患者耐受性良好,可能成为心脏病学领域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案。
研究显示,补钾治疗组与常规护理组在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相关住院风险方面无显著差异,但Bundgaard教授提醒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该研究同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POTCAST试验细节
Bundgaard教授指出,人类进化过程中摄入的是高钾低钠饮食,但现代西式加工食品却导致钠钾比例失衡。观察性研究已证实,即使在正常范围(3.5-5.0 mmol/L)内,血钾水平越低,临床预后越差。
这项在丹麦三所机构开展的开放标签试验纳入了1,200名高危患者(平均年龄62.7岁,女性占比19.8%),受试者均符合以下条件:已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且基线血钾水平≤4.3 mmol/L。受试者被随机分为补钾治疗组(联合标准护理)和标准护理对照组。
治疗组通过补钾制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饮食指导(如减少噻嗪类和袢利尿剂使用)将血钾水平提升至4.5-5.0 mmol/L目标范围。经过85天中位调整期后,治疗组血钾水平从基线4.01 mmol/L升至4.36 mmol/L,而对照组6个月后仅升至4.05 mmol/L。
在39.6个月中位随访期间,治疗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22.7% vs 29.2%;风险比0.76)。这种获益主要体现在适当ICD治疗或记录到的室性心动过速减少(15.3% vs 20.3%),以及心律失常导致的计划外住院减少(6.7% vs 10.7%)。
专家评论
"这项研究验证了观察性研究中发现的高钾益处。" Bundgaard教授指出,"或许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减少钠摄入并增加食物中的钾含量。"
TCTMD评论员Peter Weiss教授评价称:"这类寻找临床难题日常解决方案的研究非常有价值。虽然试验设计严谨且样本量充足,但在推广时需注意:必须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确保患者规范用药、补剂管理及实验室监测。"
他认为晚期心衰患者是最适合尝试补钾治疗的群体,这类患者通常已接受密切随访且可能正在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只要医患配合良好,确保患者依从性并进行密切监测,这种策略是可行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