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管内治疗(EVT)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疗法,但其可及性受地理距离限制。既往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机械取栓术的利用率。本研究旨在分析奥卢大学医院综合卒中中心(CSC)服务区内不同收入和距离水平下的EVT区域差异。研究纳入2015-2019年间接受EVT的352例患者数据,按居住区收入分为三组(低、中、高收入)。最高收入组的年龄校正率为52.29(95%CI 42.85-61.72)/10万人口/年,显著高于最低组(34.33)和中等组(38.03)。农村地区差异更显著:高收入组73.37(95%CI 53.23-93.51) vs. 中等组37.11。研究揭示了单一CSC服务区内EVT利用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居住区收入水平和城乡属性相关。
引言
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标准治疗为血管内治疗(EVT),需在症状发作24小时内实施。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由于EVT仅能在具备取栓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CSC)开展,地理距离成为重要制约因素。既往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取栓术的可及性。
芬兰北部地区既往研究显示,尽管全民医保体系旨在平等,但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医疗资源使用率更高。地理因素也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和心肌梗死救治的可及性。北芬兰严酷天气条件限制急救医疗服务(HEMS)冬季使用。
既往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和地理因素显著影响EVT可及性:人口密度高区域使用率更高,财富水平与EVT率正相关。稀疏人口区神经科救治严重依赖到医疗中心的距离。我们既往研究显示,长距离和稀疏人口的EVT患者并发症率和短期死亡率较高。本研究聚焦社会经济和地理因素对CSC区域内EVT利用和结局的影响。
方法
研究在芬兰北部奥卢大学医院(CSC)开展,服务面积17.29万平方公里,覆盖73.87万人口。该区域包含4个初级卒中中心(PSC),急诊医疗系统(EMS)按症状发作时间调度:发作<6小时或未知发作时间但最后健康状态在24小时内,派遣HEMS直升机(仅天气允许时用于PSC至CSC转运)。
研究纳入2015-2019年间居住在该区域并接受EVT的患者数据,提取人口统计学、急性病数据、手术时间(症状发作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入院至穿刺时间)及并发症记录。合并症评估采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卒中严重程度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残疾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
居住区分类
收入分级
基于芬兰统计局邮政编码区域数据,将患者居住区按年均净收入分为三组:低收入(13,768-18,744欧元)、中等(18,745-20,708欧元)、高收入(20,709-25,958欧元)。
城乡划分
按人口密度定义城乡:<76.7人/km²为农村。使用芬兰统计局坐标计算距奥卢大学医院直线距离。高收入组人口更年轻,城市居住率更高,失业率更低,退休比例更少。
结果
353例患者中位年龄71岁(61-80),54.7%为男性。不同收入组间人口学特征无显著差异(表1)。高收入组距医院更近(36 vs 124公里),症状至EVT时间更短(263 vs 319分钟)。各组间EVT结局无显著差异(表2)。
整体年龄校正EVT率为36.89(95%CI 33.04-40.74)/10万/年。农村高收入组EVT率(73.37)显著高于中等组(37.11)。城市各收入组间EVT率相近。高收入组90天残疾率(28.84/10万)为中等组的3倍。整体4年死亡率17.54(95%CI 14.12-20.96)/10万,高收入组最高(28.50)。
表3显示各收入组EVT利用率及残疾/死亡率差异。
讨论
主要发现:EVT利用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与收入和城乡属性相关。与既往研究一致,高收入区域EVT使用更频繁。尽管芬兰全民医保体系理论上平等,但长距离导致的院前延误和公众意识差异可能解释这种差异。
农村患者犹豫求医和独居比例高可能是差异的潜在机制。与既往研究相反,高收入组90天功能依赖率更高,可能反映康复系统效率低下。尽管高收入组EVT更及时,但结局未改善,提示患者基线特征可比。
局限性包括回顾性设计、未纳入因时间延误未接受EVT的患者,以及使用居住区收入而非个人收入。直线距离未反映实际交通时间。
临床启示:需改进农村地区EMS覆盖,优化卒中救治链,加强公众卒中症状认知,特别是低收入和农村人群。
结论
单一综合卒中中心服务区内,EVT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由收入水平和城乡属性解释。需通过提升公众认知和优化急救转运来改善急性卒中救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