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伴有大血管闭塞(LVO)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采用静脉溶栓(IVT)联合血管内治疗(EVT)时,缩短溶栓至穿刺时间(TTP)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发表于《神经病学》(Neurology)的这项研究基于ANGEL-ACT和德国卒中注册-血管内治疗(GSR-ET)数据,纳入1104例接受0.9mg/kg阿替普酶治疗后行血管内取栓的颅内LVO患者,通过TTP分层分析其血管再通成功率、24小时颅内出血(ICH)发生率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研究显示,TTP≤30分钟组再通率高达93.3%,显著高于>70分钟组的86.6%(P=0.016);24小时ICH发生率则呈现显著递增趋势,最短TTP组仅4.4%,而最长TTP组达13.4%(P<0.001)。90天功能独立性(mRS 0-2)比例在TTP≤50分钟组达55.3%-62.3%,明显优于>51分钟组的44.2%-49.7%(P=0.002)。统计学分析表明,TTP>70分钟显著降低再通成功率(调整OR 0.47,P=0.02),而男性患者更易获得成功再通(调整OR 1.58,P=0.036)。
预后分析显示,年龄>60岁(调整OR 0.22-0.11)、基线NIHSS评分>15分(调整OR 0.20)及TTP>50分钟(调整OR 0.50-0.56)均显著降低功能独立性概率,而GSR-ET研究队列预后更优(调整OR 1.79)。研究者强调,TTP≤30分钟与更高的再通率和功能恢复相关,但该时间窗与颅内出血风险无显著关联。
研究局限性包括不同队列间结局评估标准可能存在差异。研究作者总结指出:"优化溶栓至穿刺时间间隔(≤30分钟)可作为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质量指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