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临床试验站点常快速开闭,60%在首年内停止运营,影响患者可及性。
- 站点高关闭率反映特定研究目标达成,非运营失败,需深入理解其动态。
- 以经济学视角分析临床试验供需关系,对改善患者可及性至关重要。
- 掌握站点生命周期规律可优化试验基础设施,提升患者参与机会。
专家探讨为何高达60%的新临床试验站点在首年内关闭,及其对患者可及性与研究供应的深层含义。
尽管临床试验依赖实体站点(患者前往接受治疗的场所),但关于站点全生命周期及其对患者可及性的影响,学界认知仍显不足。安德鲁·弗里德森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大量临床试验站点开闭迅速,60%的新站点在首年内即停止运营。理解此类模式有助于厘清临床试验基础设施的宏观“供应”状况,并为改善患者可及性制定策略。
弗里德森作为米尔肯研究所健康部门卫生经济学主任兼研究主管,近日接受《CURE》专访,讨论其团队对2017至2024年间美国一期至四期药物临床试验站点的研究成果。《CURE》就研究动机、站点早期高关闭率及生存因素提问,其回应揭示了试验基础设施的复杂动态:站点“终止”并非失败,而是反映研究目标的独特性。
《CURE》:您和团队为何研究临床试验生命周期?该领域为何长期被忽视?
弗里德森:这是个关键问题。作为卫生经济学家,我们习惯从市场行为角度思考。尽管临床研究传统上不被视为买卖商品的市场,但它具备诸多市场特征:试验存在供应与需求,这将决定研究强度、资源部署方向及社会投入力度。若要制定加速或放缓研究的政策,必须理解这些市场基础,这正是我们的研究视角。
能否解释临床试验的经济学视角如何关联患者可及性及站点供应?
我们此前已开展过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核心关注点是患者对研究的可及性。理想状态下,每位希望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都应获得机会。若聚焦可及性,首要考虑的是供应——无法接触不存在的事物。因此,思考临床试验站点或试验本身的供应时,必须关注实体场所的供应。
经济学家分析供应的方式类似企业追踪:劳工统计局会记录年度开业与关闭企业数量。开闭数据共同构成“流动率”,流入与流出的净值决定供应增长或缩减。然而,临床试验领域从未被系统追踪。当我们思考可及性时,原以为“只需核查供应数据”,却发现“根本不存在此类数据”。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公开试验记录推导出站点供应数据?本报告正是这一探索的成果。
报告指出60%的新站点首年内关闭。这种高关闭率如何影响患者可及性?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该数据看似惊人,实则合理。企业首年关闭率约30%-40%,经济学家早已知晓:大量企业开业后很快失败,从零启动本就困难。
但需明确:临床试验站点目标与企业不同。企业以盈利和持续运作为目的,而许多试验站点设计之初就不以长期运营为目标。例如,若针对特定人群开发新药且无后续药物管线,策略可能是:开设站点→完成试验→关闭站点——这恰是成功。
因此,首年高关闭率有两种解读:一是站点比企业更常失败;二是站点比企业更常“成功”,而成功可能意味着“完成研究即关闭”。我避免使用“失败”叙事,更倾向理解为:站点“诞生”指启动首个试验,“终止”指不再承接后续试验,但这不意味其未实现临床研究价值。
(访谈记录经编辑以提升清晰度与简洁性)
参考文献
- 《临床试验站点供应:开业、关闭与存续》,安德鲁·弗里德森与金炳阳著,米尔肯研究所,2025年9月30日。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