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可能在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美国心脏协会杂志》新研究的结论。
研究重点:
- 155项科学研究综述发现,流感和新冠感染后数周内心梗或中风风险可能升高3至5倍。
- 持续存在于体内的病毒(如HIV、丙型肝炎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导致心血管事件长期风险上升。
- 研究人员指出,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可能对降低心梗和中风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已患心脏病或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
禁发时间:中部时间2025年10月29日周三凌晨4点/东部时间凌晨5点
达拉斯,2025年10月29日——根据今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美国心脏协会开放获取同行评议期刊)的一项独立研究,流感或新冠感染后的数周内,心肌梗死或中风风险可能急剧上升;而HIV等慢性感染则可能长期增加严重心血管疾病事件风险。
"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等可导致癌症已是学界共识,但病毒感染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尚不明确,"该研究首席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普通内科与卫生服务研究部兼职副教授Kosuke Kawai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均与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风和心梗)的短期及长期风险相关。"
研究人员系统综述了所有探究病毒感染与中风/心梗风险关联的已发表研究,初筛52000余篇文献后,筛选出155项设计严谨且质量较高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
在对比感染者感染后数周心血管风险与健康期风险的研究中发现:
- 实验室确诊流感后一个月内,心梗风险升高4倍,中风风险升高5倍。
- 新冠感染后14周内心梗和中风风险均升高3倍,且风险持续增高达一年。
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系统自然反应会释放促炎分子并增强凝血倾向,这些效应可能在感染消退后长期存在。炎症和凝血功能异常均会损害心脏正常功能,可能是心血管风险升高的关键机制。
炎症在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破裂,进而引发心梗和中风。某些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及未来事件风险增加相关,因此控制炎症正成为预防和治疗CVD的重要环节。
在对比慢性病毒感染者与健康人群长期心血管风险(平均超过5年)的研究中发现:
- HIV感染者心梗风险高出60%,中风风险高出45%。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心梗风险高出27%,中风风险高出23%。
- 带状疱疹患者心梗风险高出12%,中风风险高出18%。
"相较于流感和新冠感染后的短期高风险,HIV、丙肝和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心血管风险增幅较低,但这些风险在临床上仍具重要意义,尤其因其持续时间长。此外,约三分之一人口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Kawai解释道,"因此该病毒引发的风险在人群层面将导致大量额外心血管疾病病例。"
研究还表明,提升流感、新冠和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率有望降低心梗和中风总体发生率。例如,研究人员引用2022年一项科学综述指出,在随机临床试验中接种流感疫苗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比安慰剂组低34%。
"包括疫苗接种在内的病毒感染预防措施,可能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发挥重要作用。对已患心血管疾病或存在风险因素的成人,预防尤为重要,"Kawai强调。
美国心脏协会指出,流感、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带状疱疹等病毒可能增加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鉴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这些病毒后并发症更严重,协会建议该人群咨询医疗专业人员选择适宜疫苗,因接种可为高风险人群提供关键保护。
尽管先前研究已提示相关性,但研究人员指出目前证据有限,需进一步探究其他病毒(如可致出生缺陷的巨细胞病毒、引发唇疱疹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经蚊媒传播的登革热病毒及可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与心脏病风险的潜在关联。
当前分析存在局限性:基于观察性研究而非随机对照试验,但多数研究已充分考虑混杂因素。由于多数研究仅关注单一病毒感染,多重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叠加效应尚不明确。分析聚焦影响公众健康的病毒感染,未识别可能受显著影响的高风险群体(如器官移植受者)。
研究细节、背景与设计:
- 研究者检索了1997年至2024年多源医学数据库,筛选52336篇潜在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55项研究。
- 研究发表于1997至2024年间,主要在北美(67项)、欧洲(46项)和东亚(32项)开展。
- 137项研究评估单一病毒感染,18项研究评估两种及以上病毒。
- 研究人员对采用相同设计的研究按病毒类型进行荟萃分析。
共同作者、披露信息及资金来源详见论文原文。
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科学期刊的研究均经同行评议。文内陈述与结论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协会政策或立场。协会对其准确性不作担保。协会85%以上收入源于企业外渠道,包括个人、基金会及遗产捐赠、投资收益及教育材料销售收入。企业(含制药商、器械制造商)捐赠亦受严格政策约束,确保不影响科学内容及政策立场。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