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性心肌梗死超半数非常见病因
约瑟夫·肖瑟
2025年9月15日
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开展的社区研究系统分析了65岁以下心肌梗死(MI)患者的病因分布,揭示显著性别差异。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数据覆盖2003-2018年间2780名患者共计4116次肌钙蛋白阳性事件,发现65岁以下女性患者中53%的心肌梗死由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导致,而男性同类群体该比例仅为25%。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将心肌梗死分为六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栓塞、血管痉挛、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不明原因心梗(MINOCA-U)及供需失衡(SSDM)。数据显示65岁以下女性中47%为动脉粥样硬化引发,53%由其他机制导致,具体包括:SSDM(34%)、SCAD(11%)、血管痉挛(3%)、栓塞(2%)及MINOCA-U(3%)。相比之下,年轻男性群体中动脉粥样硬化占比高达75%。
"核心启示在于需提升对非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知,特别是在年轻患者和女性群体中。"梅奥诊所心血管医学部首席作者Claire E. Raphael医学博士指出,"这些患者常缺乏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导致症状易被忽视而未接受完整心脏检查。"
诊断准确性演变
研究显示55%的SCAD病例初期存在误诊,常被归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MINOCA。女性SCAD年发病率每10万人年达5.2例,显著高于男性的0.9例。误诊多集中于2012年前,61例修订诊断中有80%发生在此阶段。2012年后随着SCAD血管造影特征和管理策略研究突破,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Raphael强调:"关键文献明确了血管造影标志和操作注意事项,推动了SCAD识别率的飞跃。"
病因与死亡率关联
五年生存率呈现显著差异:
- SCAD:0%死亡率
- 动脉粥样硬化:8%
- 栓塞:8%
- 供需失衡:33%
梅奥诊所合作者Rajiv Gulati医学博士解释:"供需失衡本质是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标志而非原发性心脏事件,其预后主要由非心脏基础疾病负担决定。"
洛杉矶西达赛奈医疗中心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脏中心主任C. Noel Bairey Merz医学博士评论指出临床实践正在改变:"现在年轻医生已经开始关注SCAD病例,虽然数量还未达理想水平,但介入治疗领域的新一代医师确实在积极应对。"《医景医学新闻》报道中如是转述。
临床诊断技术
Raphael团队在血管造影中采用特定技术:"侵入性血管造影时需采用精细技术,确保充足造影剂充盈、进行长时间电影采集,并细致检查远端血管,以避免遗漏细微夹层或栓塞病变。"不确定病例采用双操作者复核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研究显示34%的非动脉粥样硬化心梗患者接受了心脏核磁共振检查,19%使用血管内成像,1%进行侵入性激发试验。
人群分布特征
女性总体心肌梗死发病率低于男性(48/10万 vs 137/10万),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差异尤为显著(23/10万 vs 105/10万)。45岁以下女性中供需失衡是最常见病因,急性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总和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当。Bairey Merz指出2型心梗领域仍存在认知空白:"我们尚未明确最佳诊疗方案,其预后虽不理想但亦非极度恶劣。"
研究背景与局限
作为首个针对年轻人群心梗病因的社区研究,其纳入标准为肌钙蛋白T水平超过第99百分位数以确保事件捕获完整性。研究群体以白人为主(78%),作者承认该局限性,指出需开展跨种族/民族/地域的研究验证结论。研究团队在《医景医学新闻》采访中强调:"本研究主体为美国白人群体,不同人群的心梗病因可能存在差异,亟待国际疾病分类代码支持未来开展大规模人群研究。"
Raphael披露获得飞利浦和雅培血管公司的咨询费。作者Jo Shorthouse为拥有17年医疗行业报道经验的伦敦记者。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