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由阻塞引发)
存在两种类型的缺血性中风:血栓性中风和栓塞性中风。这两类共同占所有中风病例的约87%。
血栓性中风是最常见类型,当血液凝块(称为血栓)阻断脑部供血时发生。血栓可能在受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动脉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壁被脂肪斑块增厚和狭窄的病症,该斑块由脂肪、胆固醇、纤维蛋白(凝血物质)和钙组成。随着斑块在动脉中堆积,血液流速变慢且不规则,导致凝血。被粥样硬化狭窄的血管更容易被血栓堵塞,从而中断血流。血栓性中风通常发生在夜间或清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小中风"通常会先于血栓性中风发生。
栓塞性中风由从身体其他部位(通常是心脏)游离的血栓引发。该血栓随后阻塞通向或位于脑内的动脉。当称为栓子的血块碎片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到达脑部较大的动脉分支处时,会在较小血管中卡住,堵塞脑部小动脉并切断供血。
大多数栓塞由房颤引发。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数据,约有270万美国人患有此症。房颤是一种异常快速的心律失常,心脏上部两个小腔室(称为心房)颤动而非规律收缩。这种颤动导致血液淤积,形成可能流向大脑引发中风的血块。
出血性中风(由出血引发)
出血性中风分为两种: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由脑动脉瘤引发,这是脑部血管薄弱处膨胀凸出的病变。当动脉瘤破裂时会发生脑内出血。出血量和所在位置决定脑出血的严重程度。
在许多病例中,脑出血患者会因颅内压升高致死。但幸存者的恢复程度通常比缺血性中风更完全,残疾更少。缺血性中风更具破坏性,因为当血管被堵塞时部分脑组织死亡,且大脑无法再生细胞替代死亡细胞。而脑出血是由于血液压力压迫脑部区域引发,若患者存活,压力会逐渐消退,脑部可能恢复部分原有功能。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表面血管破裂时。破裂血管在脑与颅骨间的空间(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类型中,血液不会进入脑实质。
两种出血性中风中,破裂血管可能因头部外伤或先天性疾病而变弱。未控制的高血压也会导致出血性中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