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图示
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HU)引发的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性关节炎,导致炎症和关节损伤。近期研究聚焦于HU和痛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并评估了益生菌和益生元在缓解痛风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期相关重要研究,发现"痛风型"菌群具有以下特征:多样性降低、拟杆菌/厚壁菌比例升高、阿克曼菌和双歧杆菌丰度减少。在禽类模型中补充乳酸杆菌益生菌可降低血清尿酸(SU)和炎症因子。小鼠实验表明菊粉型益生元可降低SU,口服丁酸可通过增强尿酸排泄缓解组织炎症。但多数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对照组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动物模型在人体的可重复性存疑。目前仍需针对更广泛人群开展菌群特征研究,并通过更生理相关的动物模型验证益生菌/益生元效果。
痛风相关菌群模式图
(图示:正常尿酸血症、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菌群差异。HU患者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拟杆菌/厚壁菌比例升高;痛风患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正常尿酸者拥有更多产丁酸菌如粪球菌、罗氏菌属)
菌群干预模式图
(图示:动物模型中菌群干预缓解高尿酸血症的机制。通过灌胃给予益生菌、益生元或丁酸后,实验动物血清尿酸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减少,粪便短链脂肪酸增加,特定菌群丰度改变)
人类菌群特征研究
通过分析307例广州中医药大学样本发现,痛风患者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拟杆菌/厚壁菌(B:F)比例升高。在门水平,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而变形菌门减少。普雷沃氏菌和梭杆菌在痛风患者中富集,而健康对照组富产丁酸菌(如罗氏菌属、粪球菌、柔嫩梭菌)丰度更高。该研究控制了BMI差异,两组在年龄、饮酒、益生菌使用等方面无差异。
韩国江南延世医院研究纳入40例男性患者发现:经尿酸降低治疗(ULT)后,B:F比例降低,普雷沃氏菌丰度下降。慢性痛风患者相比急性发作患者更易合并慢性肾病(CKD)。湖南农村地区50岁以上人群研究显示,高尿酸患者菌群多样性降低,粪球菌丰度与SU水平负相关。
动物模型研究
益生菌干预
- 禽类模型:给予高钙高蛋白饮食诱导的高尿酸鹅灌胃乳酸杆菌GG(LGG)或其代谢物,可降低SU、BUN、Cr及炎症因子(IFN-γ, IL-1β, TNF-α)。
- 小鼠模型:植物乳杆菌SQ001干预可提升Lachnospiraceae科菌群丰度,降低SU及炎症因子。
益生元作用
乌拉酸酶敲除小鼠模型显示,菊粉补充可提升菌群多样性,增加阿克曼菌和罗氏菌属丰度,使SU降低30%。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增加。
丁酸机制
年老小鼠移植年轻小鼠菌群后,通过增强丁酸代谢降低SU。丁酸补充实验显示年轻小鼠足部肿胀减轻,而年老小鼠SU降低并出现肾转运蛋白表达变化(GLUT9减少,ABCG2增加)。
研究局限性
- 现有研究仅包含7项报告,地理分布集中于东亚地区(中国广州/湖南、韩国首尔),存在人种和地域偏倚
- 动物模型(鹅、小鼠)与人体病理机制的可比性待验证
- 菌群移植实验显示年龄相关菌群变化影响痛风易感性,但具体机制仍需阐明
- 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直接干预效果需要人体临床试验验证
未来方向
建议:
- 开展跨种族人群的菌群特征研究
- 开发更贴近人体生理的动物模型
- 规范益生菌/益生元对照实验设计
- 探索菌群代谢产物(如丁酸)的直接治疗作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