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癌?Why are so many young people getting cancer?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www.sciencenews.org美国 - 英语2025-09-19 03:56:50 - 阅读时长9分钟 - 4354字
全球早发性癌症发病率自1990年以来激增79%,尤其1990年后出生人群结直肠癌风险是1950年代出生者的4倍。科学家推测西方饮食、肠道菌群失调、微塑料及PFAS等"永久化学物"可能是关键诱因,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年轻患者常因医生误诊延误治疗,专家呼吁将结肠癌筛查年龄从50岁提前至45岁,并提高公众对早期症状的认知。
年轻人患癌早发性癌症癌症诱因饮食微塑料肠道健康癌症与肥胖早发肿瘤生长降低患癌风险癌症筛查与认知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癌?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癌?

科学家尚未完全明确原因,但饮食、肠道菌群和微塑料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自1990年代以来,50岁以下人群的早发性癌症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

瑞安·德森布里诺深知事态严重。五年前,这位29岁的费城居民开始持续腹痛,前往医院就诊。尽管首次结肠镜检查发现十二个息肉,但主治医生因"家族无癌症史"未予重视,仅建议三年后复查。两年后疼痛加剧,他坚持要求深入检查,最终确诊结肠肿瘤。"若等到三年后复查,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他说。如今德森布里诺致力于癌症 awareness 倡导:"我们必须广而告之,癌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癌症通常被视为老年疾病。在美国,约88%的癌症患者年龄超过50岁,每年约200万确诊者中仅10万人介于15-39岁。但自1990年代起,全球50岁以下人群的早发性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一项重大研究显示,1990至2019年间全球早发癌发病率激增79%,死亡率上升28%。《柳叶刀公共卫生》去年发表的研究指出,美国17种癌症在年轻群体中发病率稳定上升,尤以1990年后出生者显著。美国癌症协会流行病学家孙惠娜表示,小肠癌和胰腺癌增幅最为陡峭。

历史数据缺失使趋势起始点难以精准定位,但1980年代后出生者罹患直肠癌的风险是1950年左右出生者的四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早发癌发病率较2019年将上升31%,死亡率增长21%。孙惠娜强调,千禧一代和Z世代将面临不成比例的癌症风险,"可能拖慢数十年抗癌进展"。

克利夫兰诊所肿瘤学家阿洛克·科拉纳的临床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尽管老年人仍是癌症主体,但他观察到更多无家族史的健康年轻人患病。"我们都在追问:为何诊室里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为何他们确诊时癌症已进展到更晚期?"

科学家虽未明确答案,但认为更好的癌症监测和筛查方法无法完全解释此现象。孙惠娜指出:"特定癌症在年轻人中的快速集中增长,无法用单一因素解释。"主流假说指向1990年代后涌现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研究者推测,这些因素自幼年的生物累积可能加剧早发癌风险。潜在诱因包括肠道微生物组变化、抗生素暴露增加、微塑料及统称PFAS的"永久化学物"。此外,西方饮食扩张与肥胖率上升也被纳入调查范围。

"若存在单一风险因素,我们早该发现了,"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胃肠病学家索尼娅·库弗表示,"这说明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癌症与饮食是否相关?

部分流行病学证据将肥胖视为早发癌关键风险因素。2000-2012年21种癌症分析显示,结肠、直肠、胰腺和肾癌的全球增长可能与超重率上升相关。但肥胖与癌症的关联并非绝对:1995-2015年美国研究未发现肥胖率与早发结直肠癌发展的关联。

科拉纳认为问题核心可能在于现代饮食结构,特别是西方饮食模式。他指出高摄入超加工食品、糖类和红肉是关键诱因:"西方饮食成分越多,早发结直肠癌风险越高。"2022年《营养学前沿》综述研究将高脂、油炸、精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与青年结直肠癌高发相关联,而多食蔬果则具保护作用。

科学家尚未厘清单个饮食成分如何诱发癌症,但实验室研究正揭示糖、饱和脂肪、高果糖玉米糖浆等如何影响结直肠肿瘤生长。例如2022年小鼠研究发现,高脂饮食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增加细胞分裂时致癌基因突变概率。该机制是否适用于人类尚不明确。

科拉纳坦言:"研究饮食对癌症的影响极其困难,因变量过多难以捕捉。"

微塑料会引发癌症吗?

另一研究焦点是近几十年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已渗透环境(甚至人体)的微塑料及环境化学物。短链全氟烷基物质(PFAS)存在于纺织品、食品包装等日常接触产品中。孙惠娜指出,PFAS"疑似"与各年龄段癌症相关,多项研究发现饮用水、空气及工作环境中的PFAS与多器官癌症存在关联,但尚未专项研究其与早发癌上升的联系。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结直肠外科医生弗兰克·弗里扎尔表示,微塑料导致早发癌的证据"虽弱但日益增多"。全球塑料产量从1990年的1.2亿吨增至2023年的4.6亿吨,恰与早发癌发病率上升同步。塑料降解产生的微/纳米塑料可被吸入或摄入,已在人体多数器官及癌组织中检出——"癌组织中的微塑料水平高于正常组织,但目前仅为关联性,非因果关系。"

弗里扎尔解释,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本身惰性,但可能携带致癌病毒或细菌(如与宫颈癌、喉癌相关的HPV病毒)。其他研究者质疑微塑料是否真为惰性,因哺乳动物细胞对塑料的反应尚未明确。小鼠实验证实微塑料可引发炎症(癌症已知促进因素),但现有研究未观察多年累积对啮齿类的影响,故难以推断其对人类早发癌的作用机制。

癌症与肠道健康相关吗?

结直肠癌现已成为美国50岁以下男性首要癌症死因,女性第二大死因。今年1月发表的研究显示,在分析的50个国家和地区中,27国的早发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40岁以下人群增幅尤为显著,推动该领域成为早发癌中研究最深入的方向。

基于数百万美国患者的2000-2019年诊疗数据,科学家按出生年份分组,对比1955年(数据集中间值)出生者,计算特定年龄组的癌症相对发病率。研究发现17种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以年轻群体为甚。传统高发于老年人群的肠道癌和胰腺癌增幅最为陡峭。

鉴于肠道健康与微生物的关联,科学家推测饮食、微塑料和环境化学物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组(肠道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态系统)促进早发结直肠癌。观察性研究指出,1990年代后的环境暴露与饮食变化使某些肠道菌种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具核梭杆菌、粪肠球菌、产大肠杆菌素的大肠杆菌、 Gallolyticus链球菌和脆弱拟杆菌在内的多种菌种,已被证实与消化道不同部位癌症相关。研究者正聚焦这些有害菌如何触发早发癌。

今年4月《自然》刊载的研究将矛头指向特定细菌毒素。研究者分析了11个国家981名结直肠癌患者的结肠细胞,发现早发病例的致癌基因突变模式出现频率是晚发病例的三倍以上,且该模式与童年期接触大肠杆菌素高度吻合。

"这些突变模式是基因组中的历史记录,表明幼年期大肠杆菌素暴露是早发疾病的驱动因素,"领衔该研究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生物学家卢德米尔·亚历山德罗夫表示。若童年期获得此类突变,可能使结直肠癌提前二十年发作——40岁而非60岁患病。

都灵大学分子遗传学家阿尔贝托·巴尔代利称该研究展示了大肠杆菌素突变特征与早发结直肠癌的"完美关联",但强调需深入理解病因与机制。儿童饮食、生活方式及免疫系统可能催生产大肠杆菌素的大肠杆菌毒素,但机制尚不明确。此前研究显示,大肠杆菌素暴露仅解释约15%的早发病例,意味着更多机制待发现。

早发肿瘤生长更快吗?

鉴于早发癌病因短期内难有定论,科学家正探索更早诊断青年癌症的方法。

年轻人常晚期确诊的原因之一,是早发肿瘤可能比老年人肿瘤进展更快。巴尔代利等科学家推测,早发癌的病程发展可能不同于典型癌症。现有分子图谱显示,典型结直肠癌通常需5-15年完成肿瘤形成、侵袭与转移,但早发结直肠癌似乎仅需1-2年即可快速进展。若属实,常规5-7年的筛查间隔对年轻人效果将大打折扣。

巴尔代利正开发肿瘤生长时间测定法。通过大规模分析早发癌患者的肿瘤年龄,医生可确定筛查频率,并识别"天生恶性"的快速发育肿瘤(需激进治疗)。

其他研究者尝试建立早发癌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非症状指标筛选高危人群。芝加哥大学胃肠病学家库弗指出,不明原因贫血或体重减轻是警示信号。但她坦言这些尝试"仅是理想",因早发癌的生物学病因尚未明确,已知风险因素也缺乏量化标准。"我们连基于家族史的识别都做得很差,常等到家族出现癌症才后知后觉。"

年轻人如何降低患癌风险?

鉴于早发癌研究尚处初期,医学专家暂未提出针对性预防建议。接种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癌和喉癌风险,乙肝疫苗或有助预防肝癌。此外,遵循健康生活基本原则最为可靠: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限制酒精、戒烟及防晒。

德森布里诺强调,关注癌症征兆并了解自身体况至关重要。但因早发癌仍非主流,许多年轻人面临严峻挑战:医生对其症状重视不足。26岁的英国林肯郡行政人员萨曼莎-罗斯·埃文斯,因未婚夫敦促就医才确诊子宫内膜癌。"此前医生告诉我无需担心,"她说。

英澳新三国调查显示,结直肠癌青年患者普遍认为医生因年龄因素未怀疑癌症,导致治疗延误。常见问题是将癌症症状误诊为良性问题。美国近900名早发结直肠癌患者的调查显示,54%患者初诊被误判(通常误为痔疮),36%患者需咨询三位以上医生方获确诊。

38岁的伦敦学校副校长罗莎琳德·霍尔登为获得子宫癌(平均确诊年龄60岁)的及时诊疗,两年前不得不"死缠烂打"要求医生重视。"若身体有异样,尤其女性健康问题如经量过多,务必就医检查,"她说。治疗癌症的子宫切除术中断了她的生育计划:"若能早些就医,治疗方案是否不同?或许就不会影响我再育。"

科拉纳指出,研究中的积极信号是:癌症总体死亡率因筛查和治疗进步显著下降,老年群体多种癌症发病率大幅降低。奥地利和意大利已对40多岁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2019年研究显示两国40-49岁人群发病率未随全球趋势上升(但40岁以下仍上升)。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将肠癌筛查年龄从50岁降至45岁,现评估其效果为时尚早。

库弗强调,提高公众与医生认知对早期发现癌症至关重要。最有效的倡导是让民众了解症状意义——"直肠出血未必是痔疮,可能是结直肠癌。"美国结直肠癌联盟主席迈克尔·萨皮恩扎透露,在瑞安·雷诺兹主演的"LEAD FROM BEHIND"筛查宣传活动后三周,"结肠镜预约量激增36%"。调查显示57%美国人不知结肠镜可通过切除癌前息肉预防结直肠癌,"若知晓此点,98%的人更愿接受筛查。"

埃文斯、霍尔登和德森布里诺均表示,癌症患者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难以找到同龄人经历。正因如此,他们都参与了青年癌症患者支持项目。

"癌症真该死,"德森布里诺说,"支撑我熬过难关的是身边优秀的人们。我现在加入了互助项目,但庆幸至今未被需要。"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口腔细菌可能使胰腺癌风险增加三倍 专家称口腔细菌可能使胰腺癌风险增加三倍 专家称
  • 声称日光浴床"减少癌症"的美黑公司广告被监管机构禁止声称日光浴床"减少癌症"的美黑公司广告被监管机构禁止
  • AI模型可提前数十年预测疾病风险AI模型可提前数十年预测疾病风险
  • 人工智能工具可提前十年预测超千种疾病风险人工智能工具可提前十年预测超千种疾病风险
  • 美黑连锁店声称日光浴床可降低癌症风险的广告被批误导且不负责任美黑连锁店声称日光浴床可降低癌症风险的广告被批误导且不负责任
  • 硒:健康益处、副作用、用途、剂量与注意事项硒:健康益处、副作用、用途、剂量与注意事项
  • 顶级医生分享轻松降低癌症痴呆症和中风风险的方法顶级医生分享轻松降低癌症痴呆症和中风风险的方法
  • 研究揭示泌尿系统癌症潜在新症状研究揭示泌尿系统癌症潜在新症状
  • 克利夫兰诊所温特博士获VeloSano资助推动罕见癌症研究突破克利夫兰诊所温特博士获VeloSano资助推动罕见癌症研究突破
  • 研究显示“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中利弊尚不明确研究显示“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中利弊尚不明确
  • '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中的利弊尚未分明'液体活检'在癌症筛查中的利弊尚未分明
  • AI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达99%AI检测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达99%
  • 研究发现受伤细胞可通过“呕吐”废物加速修复过程研究发现受伤细胞可通过“呕吐”废物加速修复过程
  • 新型药物在罕见血液癌症研究中展现早期前景新型药物在罕见血液癌症研究中展现早期前景
  • 肠道健康营养师推荐的5道简易抗炎晚餐肠道健康营养师推荐的5道简易抗炎晚餐
  • 礼来推出TuneLab平台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AI药物研发模型礼来推出TuneLab平台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AI药物研发模型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