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像健康心脏那样有效泵血的病理状态。当心肌变得薄弱或僵硬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这会导致心脏无法向身体其他部位输送足量血液,进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
心力衰竭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核心要点
- 心肌病(所有心肌疾病总称)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 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及腹痛/恶心
- 诊断流程包含心衰确认检查和病因追溯检查
- 初期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为主,进展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 患者可通过密切自我监测和遵循医嘱(饮食/药物/运动计划)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病因解析
心力衰竭通常由其他基础疾病引发,三大主要病因为:
- 冠状动脉疾病:供应心肌的血管狭窄导致心脏泵血负担加重,长期作用会削弱心肌收缩力
- 心肌梗死:心肌瘢痕组织影响心脏泵血效能(通常由冠状动脉阻塞引发)
- 高血压:血管壁持续高压状态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其他致病因素:
- 心律失常:异常心跳节律影响心脏泵血效率
- 心肌病:包括淀粉样变性病和结节病引发的心肌病变
-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即存在的结构性心脏缺陷
-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可引发心力衰竭
- 感染史:如心内膜炎、心肌炎或风湿热
-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气肿或肺栓塞等导致低氧状态,增加心脏负荷
某些药物可能加重病情: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
- 特定钙通道阻滞剂
- 化疗药物
-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具有个体差异,可能突然发作或缓慢进展。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
分型诊断
主要分型依据受累心室部位:
- 左心衰竭
- 右心衰竭
- 双心室衰竭
临床可进一步分类:
- 急性心衰:突发症状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
- 慢性心衰:既往诊断但处于稳定期
左心衰竭
累及左心室,典型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分为: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肌僵硬
- 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心肌无力
正常射血分数范围为55%-65%
右心衰竭
右心室泵血功能障碍导致体循环静脉淤血,典型表现为外周水肿
双心室衰竭
同时存在左心和右心衰竭表现
急/慢性分型
急性心衰多继发于心肌梗死或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常由长期高血压或冠心病发展而来
诊断方法
综合应用多种检查手段:
病史与体格检查
重点评估:
- 家族心血管病史
- 吸烟/运动习惯
- 用药记录
- 症状特征
实验室检查
- 电解质水平(钠、钾)
- 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
- B型利钠肽(BNP)水平
影像学检查
- 心电图(ECG):评估心率、节律和电活动
- 胸部X光:观察心脏大小和肺淤血
- 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
- 心脏MRI:精确评估心室功能和心肌结构
分期系统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 I级: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 II级:轻度活动受限
- III级:显著活动受限
- IV级:静息状态即有症状
ACC/AHA分期标准
- A期:高危人群(有危险因素但无结构异常)
- B期:结构改变但无症状
- C期:确诊且有症状
- 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目标
- 纠正基础病因
- 缓解临床症状
- 改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
- 严格控制血压和血糖
- 低钠饮食
- 规律运动
- 体重监测
- 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
- 醛固酮拮抗剂:减少心肌纤维化
- ARNI类药物(如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ACEI/ARB的新型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
- SGLT2抑制剂:糖尿病药物的意外获益
- 利尿剂:缓解体循环淤血
- 洋地黄类:增强心肌收缩力
- 抗心律失常药
手术治疗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 终末期患者可行心脏移植
并发症警示
可能出现:
- 心律失常
- 血栓事件(肺栓塞/脑卒中)
- 肾/肝功能损伤
- 恶病质状态
- 急性肺水肿
- 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需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阻塞)和心脏骤停(心脏停搏)相区分。心衰本质是泵功能减弱而非完全停搏,但三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