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研究新发现警示:血压在心跳间隙频繁波动的中老年人可能面临更高的脑组织萎缩和神经细胞损伤风险。该研究由南加州大学伦纳德·戴维斯老年学学院主导,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杂志》,揭示了这种短期血压波动——被称为"动态不稳定性"——与负责记忆和思维的关键脑区组织流失存在关联,同时与表明神经细胞受损的血液标志物水平升高相关。
研究 senior作者、南加州大学伦纳德·戴维斯老年学学院老年学与医学教授丹尼尔·内申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即使平均血压正常,心跳间隙的血压不稳定性也会给大脑带来压力。这些瞬时波动似乎与早期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观察到的脑部变化相同。"
虽然高血压长期被视为痴呆症风险因素,但此项研究聚焦于更易被忽视的威胁——血压在短时间内起伏的幅度。研究团队对105名55至89岁、独立生活且无重大神经疾病的健康成年人进行了追踪。在核磁共振扫描期间,研究人员通过指套设备持续监测每位参与者七分钟内心跳间隙的血压变化,并将数据与脑部影像和血液样本进行比对。
研究采用两项核心指标:平均真实变异性(ARV)——反映收缩压(血压读数的高压值)在心跳间隙的变化程度;动脉僵硬度指数(ASI)——指示动脉应对压力变化的弹性或僵硬程度。这两项指标共同体现"血压动态不稳定性",即短期内血流的平稳程度。
研究发现,ARV和ASI双高(血压波动剧烈且动脉僵硬)的参与者,其海马体和内嗅皮层体积显著缩小——这两个区域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且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侵害的脑区。血液检测同时显示神经丝轻链蛋白(NfL)水平升高,该标志物浓度上升通常预示神经细胞受损。
关键在于,即使排除年龄、性别和平均血压等因素影响,上述关联依然成立——这意味着问题不仅在于血压过高,更在于其波动幅度。内申教授解释道:"血压并非静止状态,它始终在适应身体需求。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调节机制可能变得不够精准。本研究表明,过度波动可能是导致脑损伤的血管老化征兆。"
研究 lead作者、南加州大学神经学与老年学研究助理教授特雷弗·洛曼博士表示,该发现或将改变医生对心脑健康的认识:"传统上我们只关注降低平均血压数值,但本研究提示我们还需重视血压的瞬时稳定性。降低此类波动可能有助于保护大脑,即使平均血压读数看似正常。"
研究团队希望后续研究能探索稳定血压的干预措施——如调整用药时间、规律运动或压力管理——是否可延缓大脑衰老并降低痴呆风险。但需注意,本研究属横断面研究,仅揭示关联性而非因果关系,未来需更大规模的长期研究验证降低血压波动能否切实保护脑健康。
对中老年人的核心启示清晰明确:维护心脏健康即是守护大脑健康。洛曼总结道:"我们的结果凸显了心脏与大脑的紧密联系。保持平稳健康的血流可能是支持大脑健康老龄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