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新研究,作为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的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升高与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成年患者30天和90天内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即使在校正肌钙蛋白和NT-proBNP后,较高的GDF-15水平仍能预测更差的结局,表明其在急诊科风险分层和指导患者管理中具有潜在作用。该研究由布林·E.及其同事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
本研究是对STOP-CP试验(高灵敏度心脏肌钙蛋白T优化胸痛风险分层)的二次分析,该试验于2017年至2018年间在美国八家急诊科进行。共纳入1428名年龄21岁或以上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成年患者。在纳入的参与者中,中位年龄为58岁(四分位距:49–66岁),25%(353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
在基线和3小时时评估了高灵敏度肌钙蛋白T、BNP和GDF-15。研究的主要结局是在三个时间点的全因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AMI)复合终点:初诊时、30天和90天。
主要发现
• 在1428名研究患者中,初诊时有169名患者(12%)出现死亡或AMI的复合终点,30天时发生21例(1.5%),90天时发生27例(1.9%)。
• 在校正年龄、性别、心脏危险因素、缺血性心电图变化、肌钙蛋白T和BNP的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GDF-15被确定为后期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
• GDF-15在30天时与全因死亡或AMI独立相关,每标准差(SD)的校正比值比(aOR)为1.27(95%置信区间[CI]:1.06–1.54)。
• 到90天时,这种关联增强,每标准差的aOR为1.55(95% CI:1.26–1.94)。
• 然而,在初诊时,GDF-15与结局无显著关联(每标准差aOR:1.00;95% CI:0.83–1.16)。
该研究表明,GDF-15是预测急诊科就诊的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成年患者30天和90天全因死亡或心肌梗死的重要独立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表明,将GDF-15纳入心脏风险模型可能加强出院后监测,并改善胸痛评估的患者管理方法。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