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痴呆症症状可在常规眼检中提前20年被发现。科学家指出,验光师未来数年内通过观察患者眼部即可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脑部疾病的预警信号。
美国研究团队发现,携带MTHFR677C>T基因突变(存在于40%人群)的小鼠视网膜微血管出现异常变化。这项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症与痴呆症》期刊的研究,延续了缅因州杰克逊实验室(JAX)先前关于小鼠脑部血管变化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将特定视网膜细胞的异常与早期痴呆风险关联,证明视网膜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有力生物标志物"。联合首席研究员艾琳娜·里根博士指出:"当验光师发现视网膜血管出现异常变化时,这可能预示着大脑也在发生类似病变,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视网膜被视为大脑的延伸组织。里根博士解释道:"视网膜实质上就是大脑组织,只是通过瞳孔这个窗口可以直接观察。这里的细胞、神经元和免疫细胞与大脑高度相似,且在疾病压力下表现出相同的应激行为。"
携带MTHFR677C>T突变的小鼠在6月龄时即出现视网膜血管扭曲、动脉狭窄扩张和分支减少等变化。这些变化与脑部供血不足和认知衰退风险相关。里根博士特别指出,血管异常弯曲现象不仅反映高血压问题,更揭示全身性的生理机能紊乱。
2022年同团队研究已证实,携带相同基因突变的小鼠脑部存在血管密度降低和供血不足现象。最新研究进一步发现脑部与视网膜在能量代谢、蛋白质清除和血管结构维持等方面的分子机制存在关联。研究还显示性别的影响作用,雌性小鼠在12月龄时血管密度和分支减少更为显著,这与世卫组织关于女性更易患痴呆的统计数据吻合。
目前研究人员正与缅因州班戈市北光阿卡迪亚医院合作,验证该基因突变引发的血管变化是否存在于人体,并探索将其应用于临床眼检的可行性。里根博士强调:"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的常规视力检查,或许能通过视网膜血管变化预测20年后的脑部病变风险。"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