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出血的类型及其成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新生儿脑出血中第二常见的类型。这种脑出血由靠近颅骨的空间内静脉破裂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继发脑积水(脑内积液),因出血导致脑室中脑脊液过度积聚,引发脑部和头部肿胀。此外,该出血可中断大脑特定区域的氧气供应,造成脑组织坏死。
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出血或血肿是婴儿脑出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当大脑表面与颅骨间薄层组织区域的血管破裂时发生。硬膜下出血有时会增加颅内压力,导致以下症状:
- 头围增大
- 呼吸暂停(呼吸中断)
- 心动过缓(心率缓慢)
- 昏迷
脑室内出血
大脑中央有四个脑室。脑室内出血指脑室内部出血的病理状态。该类型在早产儿中最为常见,但足月儿也可能发生。早产儿因脑部血管及其他结构脆弱,更易出现此类出血。
脑室内出血的体征和症状包括:
- 易怒
- 新生儿癫痫发作
- 呼吸暂停
- 囟门膨出(颅骨柔软部位)
脑室内出血可由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相同的因素引发。婴儿大脑缺氧(缺氧)也是直接诱因,且缺氧可进一步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严重脑损伤。
脑积水与生发基质出血
脑积水指婴儿脑内积液过多的病理状态。脑积水最常见的病因是生发基质出血,该出血主要发生于早产儿。
妊娠8-23周期间,大脑生发基质活动达到高峰。生发基质参与完整大脑的形成,脑发育过程中细胞在此结构内生成并迁移。若8-23周期间生发基质受损,可引发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
生发基质出血发生于与脑室相连的生发基质区域出血时,可能继发脑室破裂。出血导致脑室充满血液及细胞产物,引发脑室扩张和邻近血管充血。此类出血对大脑造成巨大压力,易损伤关键的脑白质。
帽状腱膜下出血
帽状腱膜下出血是一种潜在致命的脑出血类型,与以下因素高度相关:
- 分娩创伤
- 产钳助产
- 真空吸引器助产
真空吸引是最大风险因素。该出血由紧贴头皮的静脉破裂引起,血液积聚于头皮下方,导致婴儿头部肿胀及休克表现(血容量与血压严重降低)。
医护人员必须及时积极治疗帽状腱膜下出血,包括输注血液制品以提升血压。治疗越早实施,婴儿预后越佳。若未干预,可能引发癫痫、脑瘫、严重听力障碍甚至死亡。
头颅血肿(Cephalhematoma)
头颅血肿指血管破裂后血液积聚于颅骨及其覆盖物之间的脑出血。任何婴儿头部创伤均可导致此症,但多与产钳或真空吸引器助产相关。肿胀不跨越颅骨骨缝线(连接颅骨的组织带),可能伴或不伴皮肤变色,通常无显著失血。若未解决,将引发:
- 血肿钙化
- 持续数月的肿胀
- 需手术矫正的婴儿颅骨畸形
- 婴儿严重感染
- 部分颅骨坏死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