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心房颤动:CASTLE-HTx背后的细胞机制Atrial fibrillation in end‐stage heart failure: Cellular mechanisms behind CASTLE‐HTx - Knierim -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 Wiley Online Librar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onlinelibrary.wiley.com德国 - 英语2025-09-22 13:00:20 - 阅读时长10分钟 - 4587字
本研究揭示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的细胞机制,通过人体心室小梁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实验发现,心房颤动模拟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功能迅速恶化,表现为钙离子循环异常和动作电位延长,而在健康心肌中未观察到这些效应;研究强调了在已有心力衰竭情况下及时恢复心律和减轻心房颤动负担的重要性,为CASTLE-AF和CASTLE-HTx等临床试验提供了关键机制解释,证实心律控制对改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终末期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细胞机制心室收缩功能Ca²⁺循环动作电位心律恢复AF负担心肌功能电生理标志
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心房颤动:CASTLE-HTx背后的细胞机制

心房颤动(AF)常与心力衰竭(HF)患者共存。心律恢复在HF合并AF患者中日益被视为具有预后意义的策略。然而,与其他常见共病如慢性肾病或2型糖尿病相比,HF与AF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AF对HF发展和进展的影响尚未完全理解,且一直被低估。

近期,包括CASTLE-HTx试验在内的多项研究证明,对AF进行导管消融并减轻AF负担,即使在终末期HF患者中也能改善预后。这与AF消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相关。这些结果明确强调了探索终末期HF中AF的大部分未知机制的必要性。

为研究持续性AF对严重HF中心室功能的影响,我们按照先前描述的方法,从9名患者的终末期HF心脏(新鲜摘除)中分离出15个人类心室小梁,以及从4名非HF器官捐献者(非衰竭[NF])中分离出7个小梁。NF样本取自因非心脏医学或技术原因无法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HF患者队列的平均年龄为60.4±1.6岁(平均值±标准误),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8.0±3.2%,44.4%的病例为缺血性心肌病。所有患者均接受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分离的小梁通过体外电刺激进行AF模拟,使用特制起搏系统(C-Pace EM, IonOptix, Westwood, MA, USA),刺激间隔不规则(60次/分钟,搏动间变异性40%),对照组则使用规则间隔(60次/分钟)。在基线以及连续起搏2、4和8小时后间歇性评估各组在60次/分钟下的收缩力。

为研究人类HF中AF的细胞机制,我们利用了总共9次分化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这些细胞来自2名患有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终末期HF患者,以及1名健康对照患者的3次分化。心肌细胞(CM)分化和细胞培养按先前描述进行。使用C-Pace EM起搏系统对培养中的hiPSC-CM进行48小时慢性AF模拟(90次/分钟,搏动间变异性30% vs. 规则60次/分钟)。

使用Ca²⁺敏感染料Fura-2,按照其他文献所述,在48小时AF模拟后研究DCM和健康hiPSC-CM中的细胞内Ca²⁺循环。

采用电压钳模式的膜片钳方法,按照既定方案,在48小时AF或对照刺激后记录DCM和健康hiPSC-CM中的动作电位(AP)。

所有程序均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并获得哥廷根大学伦理委员会(参考号:10/9/15,31/9/00)和格拉茨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参考号:28-508 ex 15/16)的批准。

与对照组相比,8小时心房颤动模拟导致人类终末期HF小梁的收缩力显著下降(图1)。此外,由于AF模拟,舒张功能迅速恶化,表现为舒张张力显著增加和松弛减慢,与对照刺激相比(图1)。相比之下,NF心脏的小梁对AF模拟未表现出负面的收缩反应(图1),这表明在已有HF的情况下,仅因AF即可导致心室功能迅速恶化。

图1:心房颤动(AF)对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类心室心肌的影响。(A) 8小时AF模拟或对照刺激后的原始抽搐记录,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小梁在2、4和8小时AF模拟(心律失常[Arr],60次/分钟,搏动间变异性40%)或对照刺激(对照[Ctrl],60次/分钟)后的标准化发展力、舒张张力和松弛速度的平均值。N = 8个小梁/7名患者对照刺激 vs. 8/8 AF模拟。(B) 相应实验和原始抽搐,非心力衰竭器官捐献者心室小梁的标准化发展力、舒张张力和松弛速度的平均值。N = 4个小梁/3名捐献者对照刺激 vs. 3/3 AF模拟。(C) 两名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和一名健康捐献者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中的慢性AF模拟(Arr,90次/分钟,搏动间变异性30%)或对照刺激(60次/分钟)。原始Ca²⁺瞬变,Ca²⁺瞬变幅度和Ca²⁺瞬变衰减时间(sin exp τ)的平均值。N = 110个心肌细胞/9次分化DCM对照刺激 vs. 82/9 DCM AF模拟,以及36/3健康对照刺激 vs. 42/3健康AF模拟。(D) AF模拟后DCM hiPSC-CM中咖啡因诱导的Ca²⁺瞬变和SERCA活性(Ksys–Kcaff)的平均值。N = 15个心肌细胞/7次分化DCM对照刺激 vs. 13/7 DCM AF模拟。(E) 慢性AF模拟后DCM和健康hiPSC-CM的膜片钳动作电位记录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90%的平均值。N = 47个心肌细胞/8次分化DCM对照刺激 vs. 37/9 DCM AF模拟,以及25/3健康对照刺激 vs. 19/3健康AF模拟。统计检验如下:A+B:双向方差分析,采用Sidak多重比较校正;D:嵌套t检验;C+E:嵌套单向方差分析,采用Sidak多重比较校正。P值在各图中表示,若p < 0.05则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HFr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NF,非衰竭。

在48小时AF模拟或节律性对照刺激后,对DCM和健康hiPSC-CM进行Ca²⁺循环测量,以研究潜在的细胞机制。在DCM hiPSC-CM中,连续48小时AF模拟导致收缩期Ca²⁺释放显著减少,表现为Ca²⁺瞬变幅度降低(图1),与对照刺激相比。同时,在DCM hiPSC-CM中,AF模拟后舒张期细胞内Ca²⁺清除(清除常数τ)明显慢于对照刺激(图1)。后者可能与AF模拟后SERCA2a活性降低有关,导致肌浆网Ca²⁺再摄取减慢,通过快速高剂量咖啡因应用评估得出(图1)。同样,这些效应在健康hiPSC-CM中经过48小时AF模拟后无法观察到(图1)。

此外,DCM hiPSC-CM中的膜片钳实验显示,与DCM hiPSC-CM中的节律性刺激相比,48小时AF模拟后动作电位持续时间(90%)显著延长,但在健康hiPSC-CM中则没有(图1)。这些效应共同说明了AF对人类衰竭心肌相比健康心肌的有害影响。

我们基于人类心肌的转化实验表明,AF导致人类HF中快速而严重的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细胞功能重塑。由于Ca²⁺是心肌收缩功能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可以通过DCM hiPSC-CM在AF模拟早期阶段的不良Ca²⁺循环改变来机械性解释。此外,AF模拟诱导了hiPSC-CM中AP的明显延长,这构成了HF的电生理标志。有趣的是,在NF心肌和健康hiPSC-CM中,无法观察到这些效应。

我们团队最近的实验工作显示,长期AF模拟对Ca²⁺处理和AP形态产生类似的HF典型效应,尽管在健康CM中仅在更长的7天AF模拟期后才出现。从机制上讲,活性氧生成增加以及Ca²⁺/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MKII)的氧化调节,加上参与Ca²⁺稳态(例如SERCA2a活性降低)和电生理学的蛋白质的差异调节,已被证明是所观察到的改变的因果机制。支持这一通路和AF诱导改变的重要性,AF模拟后CaMKII和AMP激活蛋白激酶活性增加与Ca²⁺循环改变和脂肪酸及葡萄糖代谢紊乱相关,在新生大鼠CM模型中伴随着促凋亡通路。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此证明,在已有HF的情况下,AF对心肌功能的不良影响比在健康心肌中更早且更严重地显现。这突显了HF心室心肌对AF的脆弱性,并结合CASTLE-AF或CASTLE-HTx等近期临床研究,强调了在已有HF中及时恢复心律和减轻AF负担的重要性。

致谢

我们衷心感谢Y. Metz、J. Heine和D. Riedl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开放获取资金由Projekt DEAL提供并组织。

资金支持

S.P.由Else-Kröner-Fresenius基金会和德国心脏基金会/德国心脏研究基金会资助。K.S.B.和S.S.由德国研究基金会(DFG)通过研究资助SO 1223/4-1及F. Thyssen基金会(编号10.19.2.026MN)以及合作研究中心1213-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DFG的项目B10N&B07资助。

利益冲突: K.S.B.报告在提交的稿件之外,获得了诺华(Novartis)和BioNTech的研究支持以及诺华的演讲酬金。S.S.报告获得了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阿斯利康(AstraZeneca)、柏林化学(Berlin-Chemie)、诺华、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和礼来(Lilly)的演讲/咨询酬金。其他所有作者均无披露事项。

参考文献

  • Prabhu S, Taylor AJ, Costello BT, Kaye DM, McLellan AJA, Voskoboinik A, et al. 导管消融与心房颤动和收缩功能障碍中的药物心率控制:CAMERA-MRI研究. J Am Coll Cardiol 2017; 70: 1949–1961.
  • Sohns C, Fox H, Marrouche NF, Crijns HJGM, Costard-Jaeckle A, Bergau L, et al.; CASTLE HTx Investigators. 心房颤动终末期心力衰竭中的导管消融. N Engl J Med 2023; 389: 1380–1389.
  • Marrouche NF, Brachmann J, Andresen D, Siebels J, Boersma L, Jordaens L, et al.; CASTLE-AF Investigators. 伴有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N Engl J Med 2018; 378: 417–427.
  • Pabel S, Wagner S, Bollenberg H, Bengel P, Kovács Á, Schach C, et al. 恩格列净直接改善人类心力衰竭的舒张功能. Eur J Heart Fail 2018; 20: 1690–1700.
  • Maurer W, Rebs S, Kohne S, Eberl H, Wollnik B, Zibat A, et al. 从一名携带FLNC p.R2187P突变的突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生成多能干细胞系(UMGi270-a)及其相应CRISPR/Cas9修饰的同基因对照(UMGi270-A-1). Stem Cell Res 2024; 77:103409.
  • Pabel S, Knierim M, Stehle T, Alebrand F, Paulus M, Sieme M, et al. 心房颤动对人类心室的影响. Circ Res 2022; 130: 994–1010.
  • Kortl T, Stehle T, Riedl D, Trausel J, Rebs S, Pabel S, et al. 心房颤动负担特异性决定人类心室细胞重塑.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2; 8: 1357–1366.
  • Lenski M, Schleider G, Kohlhaas M, Adrian L, Adam O, Tian Q, et al. 心律失常导致脂质积累和葡萄糖摄取减少. Basic Res Cardiol 2015; 110: 40.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心房颤动诊断后的心血管长期风险:系统性综述与荟萃分析心房颤动诊断后的心血管长期风险:系统性综述与荟萃分析
  • 加拿大研究建议重新思考心房颤动治疗方法加拿大研究建议重新思考心房颤动治疗方法
  • 心房颤动能否自行恢复正常心房颤动能否自行恢复正常
  •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
  • 高风险人群中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桥关联: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高风险人群中与心电图变化及心律失常风险的心肌桥关联: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 粒子模型以效率提升百倍描述心房颤动的混沌螺旋尖端粒子模型以效率提升百倍描述心房颤动的混沌螺旋尖端
  • 心律失常引发晕厥——后续该如何应对心律失常引发晕厥——后续该如何应对
  • 非侵入性监测低估心房颤动负担:CIRCA-DOSE试验非侵入性监测低估心房颤动负担:CIRCA-DOSE试验
  •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聚焦心房颤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聚焦心房颤动
  • 心房颤动(AFib):概述及相关内容心房颤动(AFib):概述及相关内容
  • 了解心房颤动:正确认识心律失常问题了解心房颤动:正确认识心律失常问题
  • 通过HeartLogic心脏设备监测的患者中设备检测到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房颤动负担的关联: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HeartLogic心脏设备监测的患者中设备检测到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房颤动负担的关联: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 早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的全球负担:基于人群的研究早发性心房颤动和扑动的全球负担:基于人群的研究
  • 识别、应对和预防心房颤动(AFib)的建议识别、应对和预防心房颤动(AFib)的建议
  • FDA批准新导管疗法 心房颤动患者分享康复故事FDA批准新导管疗法 心房颤动患者分享康复故事
  • 通过三磷酸腺苷可重复诱导右心耳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通过三磷酸腺苷可重复诱导右心耳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