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背景、流行病学与病因Subarachnoid Hemorrhage: Background, Epidemiology, Etiology

环球医讯 / 心脑血管来源:emedicine.medscape.com美国 - 英语2025-10-31 13:59:00 - 阅读时长5分钟 - 2388字
本文系统阐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医学知识,涵盖背景、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及预后。SAH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约50%,主要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80-85%),是中风的重要病因(6-8%)。美国年发病率约每10万6-11例,全球约每10万8-9例,芬兰和日本最高。女性和黑人更易患病,50-60岁为高发期。先天因素如多囊肾病和后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后颅内压升高导致剧烈头痛甚至死亡,后续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总体病死率35-40%,幸存者30%有永久神经损伤。早期CT诊断、动脉瘤夹闭/栓塞及预防并发症是关键治疗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中风猝死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率死亡率病因病理生理学预后康复心理社会支持
蛛网膜下腔出血:背景、流行病学与病因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渗入软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它约占所有自发性、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一半,其余为脑实质内出血。

大多数SAH病例为非创伤性(自发性),由脑动脉瘤破裂或较少见的动静脉畸形(AVM)引起。颅内囊状("浆果状")动脉瘤破裂导致约80-85%的自发性SAH病例。[1, 2]

SAH占所有中风的6-8%,尽管神经外科和神经重症监护技术有所进步,但它仍是猝死和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过去三十年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不下。约10-15%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40%在发病后一个月内死亡。

及时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诊断主要依靠非增强CT,必要时可辅以CT血管造影(CTA)或腰椎穿刺。[3] 确定性治疗包括早期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栓塞以防止再出血,同时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脑积水和迟发性脑缺血等继发性并发症。[4]

流行病学

在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年发病率估计为每10万人6-11例,相当于每年约3万例。[1] 基于人群的分析显示,发病率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早期识别、神经外科和神经重症监护的进步,病死率持续下降。[1, 5]

全球范围内,SAH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8-9例(95%不确定区间为7-10),2021年报告了约70万例新发病例和约35万例死亡。[6, 7] 芬兰和日本的疾病负担最高(每10万人15-25例),北美、欧洲和中东等大多数地区的发病率较低(每10万人5-10例)。尽管自1990年以来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绝对病例数有所增加。[6, 7]

一般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估计为3-5%,高血压、吸烟或动脉瘤破裂家族史患者的患病率更高。[2] 这些动脉瘤破裂约占非创伤性SAH病例的85%(基于人群的研究得出的估计值一致)。

SAH发生在所有人口群体中,但在女性和黑人个体中比在白人个体中更为常见。[8] 性别特异性分析表明,女性在aSAH后动脉瘤破裂和迟发性脑缺血的风险更高。[8]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50-60岁之间达到高峰,大多数病例发生在40-65岁之间。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妊娠晚期,aSAH虽然罕见,但仍是孕产妇发病和死亡的严重原因,尽管分析显示当代血管内治疗可改善预后。[9]

病因

在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80-85%是由囊状("浆果状")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前循环分支点。[1, 2] 动静脉畸形(AVM)破裂约占病例的10%。[7] 其他血管病变虽较少见但临床上很重要,包括夹层、梭形或感染性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烟雾病、血管炎和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后者在约三分之一的受影响患者中引起SAH。[10, 11]

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瘤形成。先天性因素包括多囊肾病、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和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缩窄以及纤维肌发育不良。[12] 家族聚集性已有充分记录,在某些人群中家族性脑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0%,高达15%的患者存在多个动脉瘤。

后天性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年龄相关的血管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动力学压力。[12, 13] 可卡因或兴奋剂的使用会加速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14]

其他罕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感染、肿瘤、淀粉样血管病(尤其是老年人)以及颅底骨折导致的颈动脉动脉瘤形成。[13]

病理生理学

颅内动脉瘤是在血流动力学应力部位(特别是在Willis环内的分叉处)形成的获得性动脉壁局部膨出。这些动脉缺乏外弹性层,外膜较薄,使其在脉动血流应力下更容易发生管壁薄弱和扩张。[12, 13]

组织学上,动脉瘤壁显示内弹性层和肌细胞丧失,被胶原蛋白和成纤维细胞取代。这种结构薄弱容易导致扩张和最终破裂。湍流血流和高血压会加速这一过程。[12, 13]

破裂风险随动脉瘤大小、形态和壁张力增加而增加,符合拉普拉斯定律,即壁应力与半径和管腔内压力成比例上升。前循环中直径≥7 mm或后循环中直径≥5 mm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最高。[2, 12]

当破裂发生时,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导致颅内压(ICP)升高,脑灌注压(CPP)急剧下降。[13] 这种初始压力骤升解释了许多病例中突发头痛、短暂意识丧失和早期死亡的原因。

随后的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DCI)和脑积水是由脑脊液(CSF)中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炎症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这些继发性过程在出血后4-14天达到高峰,仍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12, 13]

预后

尽管早期动脉瘤修复和神经重症监护技术有所进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仍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总体病死率已下降,但仍保持在35-40%左右,约10-15%的患者在获得医疗救治前死亡。[1, 12] 即使及时治疗,幸存者中高达30%会出现永久性神经或认知障碍。[12, 13]

预后取决于就诊时的临床分级、年龄、动脉瘤大小和位置、脑内或脑室内出血的范围以及早期并发症(如再出血、脑积水和迟发性脑缺血[DCI])。[12, 13]

预后分级系统包括Hunt和Hess分级、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WFNS)分级和改良Fisher CT分级,这些系统将入院状态和CT出血量与预后及血管痉挛风险相关联。

早期动脉瘤处理(夹闭或栓塞)、尼莫地平治疗和专门的神经重症监护已改善了功能恢复。[12, 13] 临床分级良好(WFNS I-III级)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报告预后良好,而分级差的患者(WFNS IV-V级)死亡率超过60%。

长期幸存者常出现神经认知障碍、疲劳、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突显了多学科康复和心理社会支持的必要性。[13]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与最佳药物治疗对发病24小时后大血管闭塞型中风的比较: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与最佳药物治疗对发病24小时后大血管闭塞型中风的比较: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 2025年美国中风统计数据2025年美国中风统计数据
  • 急性心脏疾病病理生理学——心肌梗死急性心脏疾病病理生理学——心肌梗死
  • 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与卒中后癫痫发生率的关联: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与卒中后癫痫发生率的关联: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婴儿脑出血的类型及其成因婴儿脑出血的类型及其成因
  • 研究发现私募股权公司接管后医院急诊科死亡率上升研究发现私募股权公司接管后医院急诊科死亡率上升
  • 新研究揭示:在一天中这个时间吃早餐或可助长寿新研究揭示:在一天中这个时间吃早餐或可助长寿
  • 子宫切除术和双侧卵巢切除术可能增加中风风险子宫切除术和双侧卵巢切除术可能增加中风风险
  • 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 常见和不常见的脑内出血原因常见和不常见的脑内出血原因
  • 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急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与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急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与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 2分钟医学周报:2025年9月22日2分钟医学周报:2025年9月22日
  • 脑内出血的医学解析与临床影响脑内出血的医学解析与临床影响
  • 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急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和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中急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和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
  • 人工智能可帮助医生做出更好决策并挽救生命人工智能可帮助医生做出更好决策并挽救生命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源性休克的全国队列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源性休克的全国队列研究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