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厦门6岁男孩童童在沙滩光脚玩耍时踩到死鱼,鱼鳍刺伤脚部。家长简单处理未就医,次日童童症状恶化昏迷被送进ICU,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对创伤弧菌危害及急救措施的关注。
创伤弧菌: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到底多可怕?
创伤弧菌是生活在温暖海水中的嗜盐性细菌,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毒力强,致死率在18%-56%。它可通过伤口或消化道侵入人体,发病急、进展快,会引发脓毒症、肢体坏疽、坏死性筋膜炎等致命并发症。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外伤接触,像被鱼虾刺伤或接触带菌海水,细菌经伤口进入体内;二是消化道摄入,生食贝类(如牡蛎)等海产品易导致感染。初期,伤口会红肿、疼痛,接着高烧、寒战,若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内就可能组织溶解坏死、多器官衰竭,死亡风险极高。糖尿病、肝病、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病情更严重,需格外警惕。
海边游玩,如何避开创伤弧菌感染风险?
海边游玩时,赤脚接触沙滩、礁石或海生物,易被贝壳、鱼虾等尖锐物划伤,增加感染风险。而且夏季高温,海水中创伤弧菌活性增强,感染几率更高。若不小心被刺伤,要遵循急救黄金步骤。首先立即用大量清水或淡盐水彻底冲洗伤口,减少细菌残留;然后轻柔挤压伤口周围,排出可能携带细菌的血液;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别用可能刺激伤口的药膏;最后即使伤口看似轻微,也要立即前往医院清创,并告知医生接触海洋生物史,争取在感染后24小时内的抗生素治疗黄金期。很多家长常因伤口小或症状初期轻微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预防创伤弧菌,这些要点要牢记!
日常去海边活动,要穿戴防水鞋袜,避免赤脚接触沙滩或礁石;处理海鲜时戴厚手套,防止被鱼鳍、虾钳刺伤;免疫力低下者避免生食海产品。任何被海洋生物或海水污染的伤口,都要按“冲洗 - 消毒 - 就医”流程处理。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清创,防止感染复发。糖尿病、肝病患者应避免前往高风险海域,或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告知随行人员病史。 童童的经历警示我们,对创伤弧菌感染不能有丝毫侥幸,海边活动要加强防护,高危人群更要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