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烹饪油可能引发严重脑部炎症Popular cooking oil may cause severe brain inflammation - Earth.com

环球医讯 / 硒与微生态来源:www.earth.com美国 - 英语2025-10-30 03:55:11 - 阅读时长4分钟 - 1679字
一项由中国湖南农业大学向彦霖团队主导的20周小鼠实验揭示,当饮食中35%热量来自脂肪时,大豆油引发的脑部炎症显著强于猪油。研究发现大豆油导致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神经炎症加剧,并伴随阿克曼氏菌减少和杜博西氏菌增加等肠道微生物失衡现象。该机制涉及脑肠轴功能紊乱和肠道屏障受损,使炎症信号更易传递至大脑。尽管健康机构仍推荐不饱和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以降低心血管风险,但此研究提示需在真实饮食场景下深入探究油脂对人类脑健康的影响,为现行饮食指南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尤其需关注高脂肪摄入时不同类型油脂的神经免疫效应差异。
常用烹饪油脑部炎症大豆油猪油脑肠连接肠道微生物亚油酸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人类营养微生物分析
常用烹饪油可能引发严重脑部炎症

在一项为期20周的小鼠实验中,一项新研究发现,当脂肪提供35%的热量时,大豆油引发的脑部炎症比猪油更为剧烈。

该研究指出,脑肠连接的变化和肠道微生物的转变是关键环节。神经炎症,即大脑内部的慢性免疫激活,可能损伤细胞并削弱大脑自身的防御能力。

大豆油与炎症

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种在热量和蛋白质方面相匹配但烹饪脂肪来源不同的饮食。一组食用大豆油,另一组食用猪油,脂肪分别占热量的15%或35%。

湖南农业大学(HAU)的向彦霖(Xiangyan Liu)与中国长沙的同事领导了这项工作。研究团队在20周内追踪了大脑结构、免疫信号、抗氧化剂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在较高脂肪水平下,大豆油组显示出更严重的脑细胞损伤和更强的免疫激活。

小胶质细胞(在脑组织中巡逻的免疫哨兵)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激活炎症基因的蛋白质水平也更高。

大豆油组还表现出某些与更好代谢健康相关的肠道细菌数量下降。与坚固肠道屏障相关的嗜粘液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减少,而杜博西氏菌(Dubosiella)增加。

脑肠连接的重要性

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双向交流。脑肠轴——连接肠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激素和免疫信号的网络——有助于调节压力、食欲和炎症。

一些肠道菌种似乎有助于保持这种交流的平稳。证据表明,阿克曼氏菌有助于强化肠壁并塑造免疫状态,从而减少向大脑传递的炎症信号。

当肠道屏障松弛时,细菌碎片可能渗入血液并触发免疫反应。协调免疫活动的小蛋白质——细胞因子——随后会增加,并向大脑发出信号以启动防御反应。

这种模式可能部分解释了小鼠实验的结果。如果高大豆油饮食削弱了肠道屏障并改变了微生物平衡,更多的免疫信号可能穿过调节炎症的脑部通路。

大豆油、猪油与化学成分

脂肪类型很重要。大豆油富含亚油酸,这是一种ω-6多不饱和脂肪,身体利用它构建信号分子;过量亚油酸可能使大脑在动物模型中更容易受到炎症影响。

相比之下,猪油含有更多的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它们在膜和信号传导中的行为不同。这并不意味着猪油是健康食品,但它可以影响细胞在免疫警报响起时的反应方式。

小鼠数据表明,在高脂肪计划下,大豆油对大脑免疫系统的刺激更强。研究还发现抗氧化能力下降更为明显,这可能使神经元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

此处背景很重要。两种35%脂肪的饮食都显示炎症,而油的来源改变了炎症的模式和程度。较低脂肪的版本在各项指标上看起来危害较小,这与更广泛的营养科学相符。

与人类营养的关系

健康机构继续建议限制饱和脂肪,倾向于不饱和脂肪。美国饮食指南建议用橄榄油、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红花籽油和葵花籽油等油类替代黄油和猪油等来源。

心脏病学组织在心脏风险方面也得出类似结论。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指导意见报告称,用多不饱和植物油替代饱和脂肪可降低心血管事件。

这些立场主要基于人类试验和长期人口研究。临床前模型——在受控条件下测试机制的动物研究——阐明了营养素在人体临床测试前可能如何发挥作用。

因此,这项小鼠研究是一个信号,表明应在现实饮食模式下研究人类的脑部结果。它并没有推翻有利于不饱和油促进心脏健康的指导方针,这仍然是目前最受支持的建议。

肠道微生物不关心标签

一个值得谨慎对待的结果是大豆油导致杜博西氏菌(Dubosiella)增加。一些研究将更多的杜博西氏菌与小鼠炎症联系起来,但研究结果并非单一方向。

在结肠炎模型中,纽约杜博西氏菌(Dubosiella newyorkensis)通过特定代谢物改善了肠道屏障功能并增强了免疫耐受。这意味着微生物的效果可能随环境、饮食甚至所用菌株而变化。

微生物就像人群,而非独奏表演者。菌株——物种内的遗传变体——可能与其"表亲"表现不同,这通常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实验室的结果与另一个实验室不符。

未来的工作应包括对食用不同油类典型量的人群进行仔细的微生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可测量的追踪生物过程的信号——可能有助于将微生物变化与脑部免疫活动联系起来,而无需侵入性测试。

该研究发表在《传统与补充医学杂志》上。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美国"噩梦细菌"病例持续上升美国"噩梦细菌"病例持续上升
  • 微生物组在健康、疾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微生物组在健康、疾病与治疗中的作用
  • 脂肪酸促进与癌症相关的肠道菌群转变脂肪酸促进与癌症相关的肠道菌群转变
  • 世界最长寿老人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世界最长寿老人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
  • 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将软饮料与抑郁症联系起来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将软饮料与抑郁症联系起来
  • 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风险相关联口腔微生物与胰腺癌风险相关联
  • 又一个喝咖啡的理由:最新研究表明咖啡直接(且显著)改善肠道健康又一个喝咖啡的理由:最新研究表明咖啡直接(且显著)改善肠道健康
  • 全球最长寿者揭示健康衰老新见解全球最长寿者揭示健康衰老新见解
  • 肠道细菌与基因开关机制互作 或影响疾病风险及医疗方案肠道细菌与基因开关机制互作 或影响疾病风险及医疗方案
  • 肠道细菌或影响人类基因开关机制 重塑疾病风险认知肠道细菌或影响人类基因开关机制 重塑疾病风险认知
  • 胶囊式粪便微生物移植与经直肠灌肠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CAP-ENEMA FMT试验)胶囊式粪便微生物移植与经直肠灌肠粪便微生物移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CAP-ENEMA FMT试验)
  • 专家评论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关联或通过肠道微生物组介导的研究专家评论软饮料消费与抑郁症关联或通过肠道微生物组介导的研究
  •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原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效果媲美万古霉素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原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效果媲美万古霉素
  • 重大捐赠加速费城儿童医院微生物组研究重大捐赠加速费城儿童医院微生物组研究
  • 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
  • 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世界最长寿者拥有年轻微生物组和卓越基因组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