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指通常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胸痛。某些个体可能在手臂、腹部、颈部或下颌感到疼痛,症状多在运动、情绪波动或进餐后发作,休息后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则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心绞痛源于心肌供氧不足,当冠状动脉供血量无法满足心肌需求时,这些动脉所供血的心肌区域会出现损伤甚至坏死。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病理特征。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吸烟、高血压及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等因素会损伤动脉内皮。损伤发生后,血小板、脂蛋白、脂肪和细胞碎片会在损伤部位积聚,这些物质的存在可刺激动脉细胞产生更多物质,吸引更多细胞聚集,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该斑块显著增厚内膜壁,使动脉腔变窄,降低流向心肌的氧气供应。
由于心肌终生持续收缩,必须持续获得含氧血液供应。供氧中断会导致心肌迅速受损坏死,这种心肌缺氧状态称为缺血。当动脉发生重度阻塞时,会出现大面积缺血,引发心肌梗死。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症状,心绞痛常是心肌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
心绞痛治疗常用硝酸甘油缓解症状,该药属于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和放松血管增加心脏供血。该药物有舌下含服片剂形式。β受体阻滞剂是另一有效治疗方案,可调节心率,使心跳减缓减弱,从而降低心脏氧需求,预防或减少心绞痛发作,典型药物包括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斑块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治疗还涉及纠正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