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750例前壁心肌梗死和731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触发因素分布特征。研究发现:67%的前壁梗死患者和44%的下壁梗死患者无法回忆明确触发活动。体力负荷作为潜在诱因在前壁梗死中更常见(22% vs 16%)。然而,下壁梗死与气象压力(9% vs 2%)、情绪压力(10% vs 3%)、暴饮暴食(13% vs 3%)及尼古丁滥用(6% vs 1.5%)显著相关(所有P<0.02)。昼夜节律呈现双峰模式,主峰在上午6-9点,次峰在下午3-6点,这种现象在未回忆诱因的下壁梗死患者中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支持自主神经张力变化对下壁心肌梗死发作具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方法与结果
研究纳入1990-1994年间接受治疗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排除再发梗死(n=141)和诊断不明确者(n=71)。通过标准心电图将患者分为前壁(n=750)和下壁(n=731)两组。前壁梗死定义为V1-V4导联Q波(前间隔)或V1-V6导联Q波(广泛前壁),下壁梗死定义为II、III、aVF导联Q波(下壁)或合并V1-V2导联R波(下后壁)。
通过前瞻性记录发现,前壁梗死患者更常经历体力负荷(22% vs 16%),而下壁梗死与:
- 暴饮暴食(13% vs 3%)
- 情绪压力(10% vs 3%)
- 气象压力(9% vs 2%)
- 尼古丁滥用(6% vs 1.5%)相关
无诱因组的昼夜节律呈现显著双峰特征,下壁梗死组的清晨主峰(6-9点)和下午次峰(3-6点)更为明显(P=0.0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压力(OR 63)、情绪压力(OR 53)、暴饮暴食(OR 43)和尼古丁滥用(OR 23)是下壁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讨论
研究证实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具有特异性触发机制。前壁梗死多因体力负荷导致斑块破裂,而下壁梗死与自主神经张力突然变化密切相关。心肌缺血的昼夜分布特征(清晨主峰)在无诱因组表现明显,特别是下壁梗死患者。这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晨峰、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及气象压力引发的自主反射有关。
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部位心肌梗死具有特异性触发因素:前壁梗死多无明显诱因或与体力活动相关,下壁梗死则显著关联气象压力、情绪波动、暴饮暴食和吸烟等自主神经扰动因素。这些发现为针对性预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