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脑雾"——化疗引发的注意力、思维和记忆力障碍——可能源于癌症治疗对大脑淋巴系统的破坏,一项早期研究指出。
该研究聚焦于脑膜淋巴管,即大脑保护组织层中的排水网络。此前研究已将此网络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创伤性脑损伤相关联。
最新研究于10月13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期刊,首次将脑膜淋巴管损伤与患者接受化疗后常见的"脑雾"症状建立联系。
研究团队通过人体细胞、小鼠细胞及活体实验发现,一类通过阻断癌细胞分裂起效的常用化疗药物——紫杉烷类,会损害大脑淋巴管并限制其排水功能。正常情况下,这些淋巴管应与大脑胶质淋巴系统协同清除代谢废物。
"在三种不同测量模型中,淋巴管健康状况均显著下降,"研究合著者、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市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珍妮弗·蒙森在声明中表示。她指出淋巴管出现萎缩和分支减少,"这些都是生长受抑的迹象,表明淋巴管正在发生改变,或未能以有益方式再生。"
"化疗脑雾"是化疗后出现的认知障碍总称,可持续数年。蒙森向《大众科学》坦言:"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但既往研究已将其与氧化应激、炎症以及髓鞘生成受损相关联(髓鞘是包裹神经纤维的脂肪绝缘层)。
"此前研究多聚焦神经层面,我们则希望关注脑膜层面,"蒙森解释道。
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三种模型——人体细胞、小鼠组织及活体小鼠——评估化疗药物在不同尺度上对脑膜淋巴管的影响。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细胞系构建健康脑膜淋巴管的人体细胞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脑膜细胞配对,从而分离分析化疗对各细胞功能的独立影响。他们还在培养皿中培育健康小鼠脑膜组织,评估药物暴露引发的结构变化。
实验发现,多西他赛药物通过降低覆盖率和长度破坏了人体脑膜淋巴管模型中的细胞。该药物还导致小鼠组织中的淋巴管萎缩,并减少网络结构中的环路数量。
随后,研究团队对活体小鼠展开实验,对比接受多西他赛治疗与未接触药物的小鼠。携带癌性肿瘤并接受药物治疗的小鼠,其脑膜淋巴管较未治疗组更为狭窄且环路数量更少。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多西他赛引发的结构变化是否导致记忆障碍或行为改变。结果显示,接受治疗的健康小鼠会遗忘先前见过的物体,而未治疗组则表现出明显记忆痕迹。研究作者指出,对治疗组小鼠的核磁共振扫描显示,认知问题与淋巴管内液体流动减少存在相关性。
蒙森强调,这是一项早期研究,关于"化疗脑雾"与脑膜淋巴管的关联仍存在诸多认知空白。她指出研究局限在于:化疗药物给药周期相对较短,而人类癌症患者的化疗疗程通常持续数月。
同样,小鼠记忆问题仅在数日内测试,但人类患者可能在治疗后数年内持续出现化疗脑雾。"因此,患者身上观察到的持久效应可能存在不同机制,当前研究未能完全捕捉,"蒙森表示。
她建议需使用不同年龄段的多人样本重复研究,并对比荷瘤与无瘤小鼠的治疗效果差异。蒙森期望该研究最终能为化疗副作用治疗提供新靶点。
"这项工作凸显了癌症治疗不仅需关注生存率,更应重视长期被忽视的神经认知副作用对认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合著者、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力学助理教授莫内特·罗伯茨在声明中强调。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