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Infection》期刊发表的突破性研究中,首次于长新冠患者血液的细胞外囊泡(EVs)中检测到新冠病毒蛋白片段。这项由霍普城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TGen)和哈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伦德奎斯特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研究,为确认长新冠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方向。
该发现可能成为首个可量化的长新冠诊断指标。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患者感染后持续12周以上的症状描述,正如研究资深作者威廉·斯特林格(William Stringer)博士指出:"虽然我能根据典型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缺乏血液检测或生物标志物来确认。"
研究团队通过纳入14名长新冠患者的运动试验,历时12周采集56份血液样本,最终在细胞外囊泡中检测到65种新冠病毒特异性蛋白片段。这些碎片源自病毒特有的RNA复制酶Pp1ab蛋白,该蛋白在未感染人体细胞中不存在。研究第一作者阿沙尔·阿巴斯(Asghar Abbasi)博士强调,所有样本均检测到病毒肽段,但不同采血时间点存在信号波动,且在疫情前的对照样本中未检出。
这一发现支持了病毒可能长期潜伏于特定组织的假说。帕特里克·皮罗特(Patrick Pirrotte)教授指出,当前检测到的分子信号较为微弱且不持续,尚无法确定这些碎片是来自持续复制的病毒库,还是感染后残留的"分子垃圾"。研究团队同时开展的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运动可能触发病毒蛋白的表达,但具体机制仍在探索中。
该研究由肺部教育研究基金会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戴夫·格芬医学院与文图拉县社区基金会资助。研究者强调,需进一步验证这些蛋白片段是否源自持续性感染,或将有助于开发长新冠的诊断工具和治疗靶点。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