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答访谈中,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家艾米·阿恩斯坦(Amy Arnsten)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即将取得的治疗突破以及NIH资金支持的关键作用。
美国国立老龄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美国85岁以上人群中约三分之一受阿尔茨海默病影响。这种以长期衰退为特征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尽管新疗法需求迫切,但这种复杂疾病需要跨学科研究突破。
由耶鲁大学艾米·阿恩斯坦主导的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与失智症:阿尔茨海默协会杂志》发表的研究特别聚焦疾病早期阶段——此时预防性疗法最具潜力。该团队成员涵盖神经病理学、体液生物标志物、PET成像、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及基础研究等多领域专家。
"我们正处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临界点,已有首批治疗药物问世,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担任耶鲁医学院神经科学阿尔伯特·肯特教授兼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的阿恩斯坦指出,"需要继续推进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少的药物研发。"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如何?
过去十年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现正处于突破性阶段。经数十年研究,脑部病变机制研究已转化为FDA批准的治疗方案。目前有两类可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抗体疗法获批,能延缓病程但无法阻止疾病发展,且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为何痴呆症流行率如此之高?
老龄化是最大风险因素。现代癌症等疾病治疗延长寿命,而衰老本身也是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相关痴呆等其他痴呆类型的诱因。不同形式可能重叠,令病理诊断更为复杂,这些疾病对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
当前研究聚焦哪些新方向?
多个新策略处于研发阶段,早期干预成为重点。需开发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实现早期干预——甚至在症状出现前就控制疾病发展。我的实验室正在研究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炎症毒性作用,目标是研发可在风险检测阶段(即使患者无症状)就使用的安全疗法。50岁人群就可能启动病理过程,因此药物安全性至关重要。
为何实验室发现难以转化为药物?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需要构建全新领域。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光谱学和脑成像等多学科创新技术共同揭示脑部变化机制。多个致病因素并存,如炎症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这种复杂性为不同疗法创造机会,但转化研究必然漫长——需时间解析致病机制,确定治疗靶点,再投入巨资验证安全有效性。
领域内的重大突破有哪些?
重要突破是新发现可检测tau蛋白病理(阿尔茨海默病标志)早期形成的血液生物标志物。这种信号在PET成像检测到后期病理前就已显现,还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我们实验室20年来专注于记忆与认知相关神经元的早期变化,发现可能阻断炎症毒性的低副作用化合物,但受制于NIH经费削减难以推进。若国会削减NIH预算将严重阻碍研究进展,这既是对患者的悲剧,也是短视决策——联邦政府在患者照护上的支出更为庞大。过去国会重视NIH研究对美国竞争力的作用,希望理性策略能重现。
除阿恩斯坦外,研究团队还包括耶鲁医学院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范·迪克(Christopher H. van Dyck)、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助理教授迪比迪普·达塔(Dibyadeep Datta),德国乌尔姆大学海科·布劳克(Heiko Braak)与凯利·德尔·特雷迪奇(Kelly Del Tredici),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尼古拉斯·巴特勒米(Nicolas Barthelemy),以及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的爱德华·莱恩(Edward Lein)与马里亚诺·加比托(Mariano Gabitto)。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