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淀粉样蛋白斑和tau蛋白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两大核心病理标志。这些微小异常会出现在大脑特定区域,通过PET扫描、MRI、DNA检测及脑脊液分析等先进检查手段可有效评估患病概率。
德国精神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于1901年在法兰克福医院首次确诊了51岁患者奥古斯特·迪特的进行性短期记忆丧失病例。这位出生于1864年德国马克特布赖特的科学家最终揭示了痴呆症的病理机制,该疾病最终以他的名字命名。
现代医学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这种脑部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疾病发展初期表现为记忆、思维与语言控制区域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近期事件遗忘或熟人姓名混淆。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会出现超出同龄人正常范围的记忆问题,其中部分人将最终发展为AD。
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将经历认知功能持续恶化,可能出现亲属辨识困难、语言障碍、阅读书写障碍,甚至遗忘基本生活技能如刷牙梳头。后期可能伴随焦虑、攻击性行为或离家出走等现象,最终需要全天候照护,这对家庭护理者造成巨大压力。该病通常60岁后发病,年龄增长和家族史是主要风险因素,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部分药物可延缓症状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IDEA研究发现:通过新型影像技术检测,约三分之一既往确诊患者实际未患阿尔茨海默病,他们虽存在显著认知障碍但病因不同,治疗方案需相应调整。长达数十年的修女研究表明,某些个体即便尸检显示存在典型痴呆病理特征,生前仍能保持完整认知功能。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