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国"让美国再次健康"(MAHA)委员会发布了《让儿童再次健康战略》——一项改善美国儿童饮食和健康的国家计划。
尽管该委员会5月的报告曾聚焦添加糖的危害,但新战略几乎完全回避了这一问题。在已有充分证据表明糖的危害性,以及MAHA自身通过支持各州限制使用补充营养援助计划购买苏打水和糖果的背景下,这一疏漏令人震惊。
另一个令人意外的疏漏是:无论是MAHA战略还是更广泛的讨论,都未涉及现已成为儿童饮食组成部分的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尽管新报告简要提及"化学添加剂",但真正实现全民健康需要专门针对非糖类甜味剂制定应对措施。
作为幼儿家长和致力于改善儿童饮食的营养学研究者,我们坚信减少儿童糖摄入的重要性——这也是令我们对MAHA报告未能提出减糖建议感到失望的原因。目前,近三分之二2岁及以上美国儿童的添加糖摄入量超过联邦推荐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糖摄入与儿童饮食质量下降、蛀牙、肥胖和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
而且事实是,减少添加糖远远不够。非糖类甜味剂如今已广泛取代加工食品中的天然糖分,但我们对其影响知之甚少。过去二十年间,食品饮料企业为响应公共健康倡议和消费者需求逐步减少添加糖,但却越来越多地使用非糖类甜味剂。结果令人震撼:美国任意一天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幼儿摄入含非糖类甜味剂的产品。
尽管这类甜味剂常以"更健康"形象示人,但它们可能不仅无法改善、反而可能损害儿童健康。我们的研究表明,饮用含非糖类甜味剂饮料的儿童与饮用含糖饮料的儿童每日热量摄入相当。更令人意外的是,食用非糖类甜味剂的婴幼儿反而会摄入更多添加糖——这可能是早期接触非糖类甜味剂增加了儿童对甜味的偏好、食欲,或改变了大脑对糖的反应机制。
这些甜味剂在儿童饮食中已如此普遍,且多存在于高度加工食品中,应当引起警觉。虽然目前针对儿童的相关研究有限,但成人研究表明这些物质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并与慢性疾病风险升高相关。正因如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许多公共卫生机构建议避免摄入非糖类甜味剂。美国儿科学会等机构更是明确建议儿童不要饮用含非糖类甜味剂的饮料。
为何研究仍显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研究未能反映儿童真实的摄入模式。当人们听到"非糖类甜味剂"时,往往想到无糖汽水或粉色/黄色糖包——而这也是大多数研究聚焦的对象。但实际情况远超咖啡厅和汽水货架,从能量饮料、益生菌苏打水到冷冻鸡块和英式松饼,各种产品都含有这类甜味剂。市场趋势更在加速:全球非糖类甜味剂市场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96亿美元规模,较2020年增长近20亿美元。
鉴于此趋势,我们迫切需要研究非糖类甜味剂对儿童的影响。虽然MAHA委员会在其战略中错失了预警机会,但为时未晚。未来委员会应突出研究需求,卫生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应推动资助相关研究,深入探究非糖类甜味剂对儿童饮食和健康的长期影响。
我们提出三大研究优先领域:
首先,必须在真实世界条件下研究非糖类甜味剂对儿童身体的影响。现有研究多聚焦成年主动使用者,但实际情况截然不同——儿童可能饮用同时含添加糖和非糖类甜味剂的果汁饮料。
其次,需明确不同非糖类甜味剂的差异化影响。植物来源的甜菊糖和罗汉果是否确实优于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这些答案将为食品包装前标签制度等政策工具提供依据,并帮助家长做出知情决策。
第三,必须研究早期暴露的长期效应。婴儿已可能通过子宫环境和母乳接触非糖类甜味剂,但我们对其对偏好转折、生长发育和长期疾病风险的影响几乎一无所知。我们的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但亟需更多跟踪婴儿至成年的纵向研究。
我们对非糖类甜味剂的认知鸿沟已大到无法忽视。幸运的是,这种认知空白并非不可弥补。MAHA既有机会也有动力投入与时代匹配的科研。让我们承诺在继续将儿童作为实验对象之前,先完成必要的科学研究。
Allison Sylvetsky博士是乔治华盛顿大学运动与营养科学系副教授兼副主任;Priya Fielding-Singh博士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全球食品研究所政策与项目主任,著有《另一半如何饮食:美国食物与不平等的未讲述故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