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方法
医疗专业人员通过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初步评估心律失常。确诊需进行以下专项检查:
核心检查项目
- 心电图(ECG/EKG)
通过胸部及四肢粘贴传感器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可检测心率过速或过缓等异常节律。该快速检测可直接通过计算机显示或打印结果。
- 霍尔特监测仪
便携式心电图设备可持续佩戴24小时以上,记录日常活动中心脏的电活动变化。
- 事件记录器
最长佩戴30天的便携设备,出现症状时手动触发记录。特别适用于偶发性心律失常的捕捉。
- 超声心动图
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可视化心脏结构、瓣膜功能及血流状态,同时评估心肌收缩能力。
- 植入式循环记录器
对于症状罕见的患者,可在胸部皮下植入该设备持续监测心脏电信号,自动捕获异常节律。
进阶诊断手段
若基础检查未发现问题,可能采取:
- 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平板运动或骑车监测心脏反应,识别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无法运动者可通过药物模拟运动效应。
- 倾斜台试验
针对晕厥患者,监测平躺→站立过程中血压与心率变化,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 电生理检查(EP)
通过股静脉将导管送至心脏不同区域,记录电信号传导路径。可精确定位异常信号源,适用于复杂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取决于心率异常类型(过速/过缓)及症状严重程度。主要手段包括:
药物治疗
- 节律控制药物
用于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如β受体阻滞剂控制室上速)。
- 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需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
非药物疗法
- 迷走神经刺激法
包括Valsalva动作(屏气用力)、冷敷面部等,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减缓心率。对室上速效果显著。
- 电复律治疗
采用体外除颤器给予电击,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药物无效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如房颤)。
介入治疗
- 导管消融术
通过导管释放射频或冷冻能量,在心脏特定区域形成瘢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信号传导通路。
- 起搏器植入
用于治疗慢性心动过缓。双腔起搏器同时调控心房-心室收缩,三腔起搏器则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持续监测心律,检测到室速/室颤时立即发放电击。适用于心脏性猝死高风险人群。
- 迷宫手术
在开胸手术中制作特定瘢痕线,阻断异常电信号传导。多用于药物及导管消融无效的房颤患者。
- 冠状动脉搭桥术
对合并严重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心肌供血。
长期管理
术后需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调整生活方式包括:
- 每日30分钟规律运动
- 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2.3g)
- 戒烟限酒(男性<25g酒精/日)
- 控制BMI在18.5-24.9区间
就诊准备指南
患者应:
- 记录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
- 列出所有用药清单(含保健品)
- 准备血压、血糖等基础健康数据
- 提前列出最关切的3个问题优先咨询
常见咨询问题:
- 我的症状是否与遗传相关?
- 哪种检查对评估风险最必要?
- 需要调整哪些生活习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