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项新研究表明,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的视网膜旁中心凹血管密度(PFVD)降低,可作为高风险成人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表层毛细血管丛PFVD处于最低四分位数的个体,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和严重CAD的风险显著增高。
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微血管成像可补充传统心血管风险评估,并帮助识别可能从进一步冠状动脉评估中受益的无症状患者。
该研究由韩国首尔峨山医疗中心(Asan Medical Center)、蔚山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眼科的杨志明(Jee Myung Yang)及其同事开展,成果发表于《JAMA心脏病学子刊》。研究人员探究了OCTA检测到的视网膜微血管变化是否能反映心血管风险升高个体的潜在冠状动脉疾病。
这项基于诊所的横断面队列研究分析了1286名参与者,他们在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同时接受了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OCTA检查。参与者平均年龄为64.2岁,其中37.5%为女性。OCTA用于测量表层和深层旁中心凹血管密度(PFVD),而冠状动脉CTA则评估钙化评分、斑块的存在与严重程度、阻塞性CAD及冠状动脉节段受累情况。
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
- 旁中心凹血管密度(PFVD)降低,尤其是在表层毛细血管丛(SCP)中,独立地与更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负担相关。
- 与PFVD最高四分位数的参与者相比,SCP PFVD最低四分位数的参与者,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校正比值比为2.91,严重CAD为3.30。
- PFVD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受累血管数量及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
- 将PFVD测量纳入传统心血管风险模型,可提升对严重CAD、阻塞性CAD和高节段狭窄评分的检测能力,曲线下面积(AUC)值在0.77至0.79之间。
该研究强调了OCTA作为心血管风险分层非侵入性工具的潜力。PFVD降低可能反映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平行的系统性微血管损伤,为无症状个体的早期检测提供窗口。
作者指出研究存在局限性,包括单中心设计、单一民族队列以及排除了晚期黄斑病变参与者,可能影响结果普适性。此外,研究未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也未区分视网膜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未来可探索AI辅助视网膜血管分析等方向。
作者总结道:“本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表明OCTA视网膜微血管成像,尤其是PFVD测量,可作为识别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补充标志物。将该方法与传统心血管风险评估结合,有助于指导及时干预并优化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Yang JM, Yang DH, Lee S, 等. 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JAMA Cardiology. 2025年9月17日在线发表.
【全文结束】

